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5篇
  免费   2526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64篇
基础科学   26篇
  282篇
综合类   2004篇
农作物   166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Cereals are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food source of folate, and germinated cereals are reported to contain even more folat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germination and oven-drying on folate content in different wheat and rye cultivars. The native folate content in four wheat cultivars ranged from 23 to 33 μg/100 g dry matter (DM) and that in six rye cultivars from 31 to 39 μg/100 g DM. Mean folate content in rye was 25% higher than in wheat. Germination of both cereals resulted in a 4- to 6-fold increase in folate content, depending on cultivar and duration of germination. The highest folate content in both cereals was found after 96 h of germination and was 181 μg/100 g DM for cv. Kaskelott (rye) and 155 μg/100 g DM for cv. Kosack (wheat). Germination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5-CH3–H4folate in both cereals from 45 to 75%. Oven-drying of germinated wheat grains (for 48 and 72 h) at 50 °C did not affect the folate content. In conclusion, germination increases the folate content in wheat and rye cultivars, while subsequent oven-drying does not affect the folate content. Germination can therefore be recommended for producing bakery ingredients with increased folate content.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连云港市主推小麦品种烟农19的最佳播期和播量。[方法】设置不同播种时期和不同播量,进行烟农19播期和播量的2因素试验。【结果]连云港市以10月2日播量150kg/hm2产量最高;播期过晚,应适当加大播量,10月26日播量应提高到300kg/hm2为宜;小麦种植不应迟于10月底、【结论]研究结果为确保连云港市小麦生产稳步增长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驻马店主要土类玉米小麦钾肥合理用量。[方法]根据植物营养学原理,设计5个处理,研究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和潮土区玉米小麦周年轮作制下施钾效应及土壤钾素的变化。[结果]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的砂姜黑土和潮土上玉米、小麦施用钾肥增产效果显著;潮土点钾肥用量增加,玉米小麦产量和产值也逐渐增加;砂姜黑土点玉米季施钾效应和潮土点相同,小麦季NPK150处理(P2O575 kg/hm2,K2O 150.0 kg/hm2)产量和产值最高。潮土点、砂姜黑土点钾肥用量的增加钾素的盈余也呈增加趋势。潮土区玉米小麦轮作年钾肥推荐量(K2O)为300 kg/hm2,玉米小麦两季钾肥推荐分配比为1∶1;砂姜黑土区年推荐施钾量(K2O)为262.5 kg/hm2,玉米小麦两季钾肥推荐分配比为1∶0.75。[结论]研究结果为驻马店市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花粉育性转化规律,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测定了不同播期的小麦花粉育性,同时对其花粉育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NS花粉育性随播期的推迟而变化,出现了从完全不育到可育的育性转换过程,11月10日前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5%以上,表现为高度不育,11月10日、11月18日和11月26日播种,育性处在转换期,随播期推迟花粉败育率逐渐降低;BNS的花粉败育率与抽穗前10~15d的平均温度和抽穗前7~15d的平均最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当温度低于8.9℃时表现彻底不育,此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粉败育率逐步降低;BNS的花粉败育率与抽穗前10~15d的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BNS花粉育性与温度和日照时数有极显著相关性,且其温度的影响大于日照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梅  安冰  唐运来 《作物研究》2012,26(5):512-517
苋菜、小麦和玉米用石英砂和Hoagland营养液进行盆栽培养,3叶期时,向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铯(0、0.5、1、5、10、20 mmol/L CsCI),在处理后第7、14、21、28天取样,分析3种植物对铯的吸收富集差异.结果表明:苋菜、小麦和玉米中铯含量均与处理浓度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在20 mmol/L铯浓度下处理28 d后达到最大值;苋菜对铯的富集能力和富集系数远远高于小麦和玉米,在处理浓度小于1 mmol/L时,小麦和玉米对铯的吸收富集无显著差异,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对铯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玉米;苋菜、小麦和玉米的根、茎、叶对铯的吸收富集也存在显著差异,苋菜叶片是主要的富集器官,富集量表现为叶、茎、根依次减小,而小麦和玉米的根是主要富集器官,富集量表现为根、茎、叶依次减小;铯显著抑制苋菜、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显著降低,根冠比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苋菜是一种铯富集能力强的具有较高潜在应用价值的铯污染修复植物,而小麦和玉米是铯低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叶面喷施调吡脲(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CPPU)处理,分析干旱胁迫下CPPU对小麦幼苗叶片蛋白质及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讨CPPU提高小麦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以小麦品种河农822为材料,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研究喷施CPPU后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组变化情况;用常规方法检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SDS-PAGE电泳技术发现,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喷施CPPU后出现分子量为125,80,55,40,35,33,25 kDa等7条特异性条带,消失了30 kDa的电泳条带。与干旱对照相比,喷施CPPU后叶片中蛋白条带中多了40 kDa特异性条带,消失了30 kDa的电泳条带;并且在干旱胁迫下,喷施100 mg CPPU后使幼苗体内的POD活性提高37.06%,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63.50%,可溶性糖含量增加87.51%,脯氨酸含量增加109.57%,MDA含量降低46.06%。与干旱对照相比,喷施CPPU的幼苗叶片中出现了一条特异性条带,消失了一条特异性条带,且在70 kDa和大约20 kDa处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2个对照,在32kDa和大约25 kDa处的蛋白含量下降。100 mg CPPU可促进干旱胁迫下幼苗体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降低。说明叶面喷施CPPU能够增强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富硒营养液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高产小麦品种矮抗58、周麦22和郑麦7698为材料,设3个喷施富硒营养液浓度处理和一个空白对照,小区面积14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结果]叶面喷施富硒营养液均显著提高3个小麦品种籽粒的硒含量,硒含量增幅达126.0%~423.7%,浓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同时,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产量增幅达0.3%~3.3%.[结论]在小麦的关键时期叶面喷施富硒营养液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生产富硒小麦是可行的,冬小麦籽粒吸收累积硒元素特性受小麦品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苏南稻区主要稻麦两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主要性状的表现,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苏州地区种植的南粳46、常优5号、常农粳8号等16个粳稻品种和扬麦16号、镇麦10号等9个小麦品种,通过在苏州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生育期和株高等主要性状.[结果]参试粳稻品种间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小麦品种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小麦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稻麦高产品种的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显著,说明稳定每公顷穗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是稻麦周年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针对苏州地区,在选择周年高产高效的稻麦品种组合时,主要考察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其次考虑小麦品种的播期和生育期,再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合理搭配高产型、高效型或高产高效兼顾型的稻麦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脱落酸(ABA)和冠菌素(COR)对小麦籽粒萌芽的影响,探索COR用于防治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方法]以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济麦22和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以不同浓度ABA和COR处理两品种小麦籽粒后进行萌芽,测定萌芽率、芽长以及萌芽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结果]38μmol/L以上浓度的ABA处理和0.05μmol/L以上浓度的COR处理均对两品种籽粒的萌发及芽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OR抑制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物活性约为ABA的200~1 500倍;浓度高于76μmol/L的ABA和0.05μmol/L的COR对两品种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结论]ABA和COR可能通过抑制α-淀粉酶活性来抑制小麦籽粒的萌发和芽的生长;同浓度同一抑制剂处理下,白皮的济麦22萌芽及α-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的程度显著高于扬麦16。该研究为COR用作控制大田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赵芳方  田保明  位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443-8445
对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小麦的遗传转化中,小麦的基因型、外植体种类、农杆菌侵染条件、添加酚类化合物、表面活性剂、超声波和抽真空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建立小麦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