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0篇
  免费   1737篇
  国内免费   1623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1403篇
基础科学   135篇
  671篇
综合类   3149篇
农作物   315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12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8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660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571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nilinia fructicola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as the causal agent of brown rot disease on many Rosaceae family fruits worldwide. It has been reported on stone fruits, e.g., peach, plum, cherry, apricot and mume; as well as pome fruits, e.g., apple, pear and hawthorn. Loquat is a member of the Eriobotrya genus in subfamily Maloideae along with apple, pear and hawthorn. So far, loquat has not been reported as the host of any Monilia species. In June 2019, brown rot symptoms were observed on loquat fruits in an orchard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China. Thirty single spore isolates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M. fructicol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analysi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loquat brown rot disease caused by Monilia species in the world. Furthermore, upon artificial inoculation, all three Monilia species from peach in China, i.e., M. fructicola, M. mumecola and M. yunnanensis, could cause typical brown rot disease on loquat fruits. At the same time, M. fructicola isolates from loquat showed virulence similar to those isolates from peach when the pathogenicity test was conducted on peach fruit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loquat could be infected by other Monilia species and that isolates from loquat also have potential to damage other Rosaceae family fruits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2.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3.
随着审定制度的改变,大量玉米新品种涌现市场,为了选择适宜豫北区域生产的玉米新品种,指导当地玉米生产,本研究以‘郑单958’作为对照,对30个新审定的玉米品种在本区域大田条件下种植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宜机收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生育期为114~120天,在豫北地区能正常成熟,雌雄花期能够正常相遇,抗逆性较好;产量为8726.97~11973.68 kg/hm2,较对照增产明显的有‘豫单1851’、‘德合187’、‘玉农76’、‘中博510’、‘浚单1538’和‘漯玉16’,增产率分别为10.4%、8.9%、7.5%、7.3%、5.8%、4.5%,其中‘豫单1851’、‘德合187’、‘玉农76’、‘中博510’、‘浚单1538’五个品种收获时水分相对较低,分别为:21.5%、21.7%、19.1%、19.6%、18.2%。研究表明,30个参试品种中‘浚单1538’等5个品种在豫北区域具备机械化籽粒收获性状。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96份玉米杂交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差异,于2011-2015年间通过苗期人工摩擦接毒和成株期自然感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材料(HR);''兴达糯1号''五谷2010''2011''正德306''豫丰96-68''818''临早杂1号''正德305''甘农963''和''金穗51216''等10份材料表现抗病(R),占供试材料的10.4%;''CN8706''甘农821''东单339''NF09''玉源209''等2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供试材料的22.9%;''宁玉524''潞玉36''陇单026''9909''龙生1号''等22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供试材料的22.9%;''龙单1号''平玉8号''金518''登海605''超甜603''等42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供试材料的43.8%。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一种主要的病原真菌,侵染玉米可以导致穗粒腐病、茎腐病、苗期根腐病及引起种子腐烂。由拟轮枝镰孢引起的病害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其病原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伏马菌素等多种真菌毒素严重威胁了人畜安全。通过宿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技术创制抗拟轮枝镰孢的玉米种质,为玉米抗病育种提供新的优异抗源。【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克隆可能与拟轮枝镰孢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相应的dsRNA片段;将不同基因的dsRNA与拟轮枝镰孢的分生孢子悬浮液预混后,用于后续的体外RNA沉默试验;对感病玉米自交系西502的种子进行消毒与接种,在培养皿中28℃避光培养48 h,调查种子的发病程度;在混有dsRNA的孢子悬浮液中加入葡萄糖,25℃培养24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情况;将三叶期的西502幼苗转移至预混dsRNA的孢子悬浮液中进行培养,7 d后观察苗期根腐病发病状况;通过种子鉴定与苗期鉴定体系,逐步筛选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沉默靶标基因;合成筛选出的重点靶标基因片段,构建沉默载体并转化感病玉米自交系西502;对转基因株系的种子接种鉴定,验证转化玉米株系的抗性;提取接种后转基因种子的总RNA,对拟轮枝镰孢的靶标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确定HIGS株系的沉默效果。【结果】从拟轮枝镰孢中克隆出18个与其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种子接种鉴定,发现11个候选基因被沉默后,种子的发病等级极显著降低;进一步筛选出6个沉默后影响拟轮枝镰孢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候选靶标基因deoRas2DpdcHsp90Frp1Atg15;通过苗期接种鉴定,最后筛选出3个在体外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沉默靶标基因deoAtg15Frp1;进而将3个靶标基因的特异区段人工融合成一段序列并构建沉默载体,获得转基因植株;鉴定发现转基因植株的T2代种子对拟轮枝镰孢的抗性显著增强,且3个靶标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结论】拟轮枝镰孢基因deoAtg15Frp1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且沉默后能够显著提升玉米对拟轮枝镰孢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水稻无人机撒肥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水稻穗肥撒施效率和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为提高无人机撒肥均匀性,基于多旋翼无人机平台设计了一种水稻撒肥系统,确定了离心盘、流量调节装置等主要结构参数,同时应用EDEM软件仿真分析了离心盘转速、落入位置角、肥料流量、无人机飞行速度和飞行姿态对肥料分布的影响。试验表明:肥料分布呈同心圆时,撒肥有利于幅宽边界确定;幅宽随着离心盘转速的增加而增大,肥料分布峰值随流量增大由左侧逐渐变为右侧;撒肥均匀性随流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无人机俯仰角与横滚倾斜角对肥料分布均有影响,俯仰造成肥料向中部堆积,横滚使肥料向单侧堆积。肥料流量、无人机飞行速度和离心盘转速与落入位置角均存在交互作用,对撒肥均匀性有显著影响。当落入位置角为40°、离心盘转速为1 100 r/min、肥料流量为3 460颗/s、飞行速度为5 m/s时,撒肥性能最佳,此时变异系数为8.8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施肥效率约为人工施肥的12.5倍。本研究为水稻穗肥的机械化施用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为水稻穗肥的无人机撒肥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对干旱比较敏感的粮食作物,不同品种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存在差异。以6个普通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北京市郊区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溉处理为对照,分析干旱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速率(Pn)和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下不同品种玉米Pn降低幅度为京农科728(15.63%)相似文献   
8.
低氮胁迫下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氮代谢与物质生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氮高效品种‘正红311’和氮低效品种‘先玉508’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水培研究低氮胁迫下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氮代谢与物质生产差异。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与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地上部、根系和单株干物质与氮积累量及根系氮吸收效率均显著下降,但‘正红311’的各指标降幅均低于‘先玉508’;根冠比、根冠氮分配比和根系氮物质生产力均显著升高,但‘正红311’根冠比、根冠氮分配比的增幅均低于‘先玉508’,而根系氮物质生产力的增幅较‘先玉508’更高。氮高效品种‘正红311’的NR、GS、GDH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氮低效品种‘先玉508’,且对低氮胁迫响应更高效,使得其根系氮吸收效率和物质生产能力显著高于‘先玉508’,而根冠比和根冠氮分配比显著低于‘先玉508’,有效地维持地上部与根系的干物质与氮的协调分配,保证其物质生产与氮积累,提高其对低氮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氮高效品种在肥沃地区种植可减少氮肥施用,发挥其氮高效特性,而在丘陵地区推广则有利于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施肥方式单一、养分管理失衡等限制玉米丰产优质高效的问题,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5个喷施硅肥处理,分别为0(LCK)、4(LS1)、8(LS2)、12(LS3)和16g/L(LS4),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及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硅肥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其中LS3与LCK相比,显著增加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267.00kg/hm2,且2年的产量均最高(11 485.68和12 331.69kg/hm2)。随硅肥浓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粗淀粉、粗蛋白、果糖、氮和钾含量显著增加,较LCK的增幅分别为1.88%~2.56%、5.64%~8.22%、20.00%~41.18%、6.56%~8.56%和11.57%~38.84%。综上所述,叶面喷施8和12g/L硅肥可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可作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叶面硅肥施用的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10.
镰孢菌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常见病原菌,传统检测病原镰孢菌的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时间长、成本高和 效率低等缺点,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翻译延伸因子序列(EF-1α)建立了检测镰孢菌 (Fusarium species)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了多重PCR体系灵敏度,模拟侵染样本验证多重PCR技术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灵敏度检测显示,最低检测基因 组DNA浓度达1×10-4 ng/μL;模拟侵染样本实验表明,使用镰孢菌和大豆基因组混合样本作为模板,在DNA浓度为 100 ng/μL时仍能准确检测出目的条带。因此。以翻译延伸因子序列为靶标建立的多重PCR技术,能够灵敏、特异 性地检测出该四种镰孢菌,可在复合侵染引起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中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