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薯13是以苏薯8号为母本,国内遗传背景差异大的10个淀粉型品种为父本选育出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薯皮光滑、商品性状好,而且熟食味绵、沙、香、甜,纤维少,质地细腻,综合表现突出,是一个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的甘薯新品种。通过对洛薯13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洛薯13的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对连作草莓光合特性及光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缓解草莓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以佐贺清香草莓品种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在连作8 a草莓的土壤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15%、0.30%、0.45%、0.60%的小麦秸秆生物炭,研究不同生物炭用量对草莓光合响应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土壤中添加生物炭的量影响了草莓的光合生理,添加一定量的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连作障碍。当生物炭添加量为0.30%时,草莓具有更大的光合潜力,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比不添加生物炭对照提高37.20%、85.57%和55.14%,差异显著。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生物炭添加量为0.30%时达到最大值。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表现一致,表现为0.30%生物炭处理时最高,且分别比对照增加16.62%和32.29%;而当生物炭用量继续增加时,光合作用受阻,且0.30%生物炭处理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最强。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0.15%和0.30%生物炭处理呼吸效率升高,0.45%和0.60%生物炭处理草莓呼吸效率降低。生物炭添加量为0.30%时光补偿点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含量能较好地反映草莓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大小,而总叶绿素含量值则能很好地反映草莓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力的大小。综上,添加一定生物炭,有利于草莓光合色素的合成,提高了光合能力,有助于草莓干物质的积累,在连作土壤中添加0.30%生物炭时最有利于缓解连作障碍对草莓光合生理的影响,叶绿素能较好地反映草莓的光合作用能力,这对草莓设施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农用腐殖酸、生化腐殖酸、海藻酸钠寡糖、氨基酸、复合生物刺激素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这5种生物刺激素喷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种生物刺激素均可一定程度促进小麦旗叶的生长和提高SPAD值,以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效果最优,其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均显著增加,气孔限制值则显著下降。除氨基酸处理外,其他生物刺激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也以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效果最佳,其穗顶部、中部和基部的籽粒重、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显著增加。5种生物刺激素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麦总淀粉含量,以生化腐殖酸处理效果最优;此外,生化腐殖酸、农用腐殖酸和海藻酸钠寡糖处理还可提高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支比。除农用腐殖酸外,其余生物刺激素处理的蛋白质、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均显著下降。综合而言,5种生物刺激素中,以海藻酸钠寡糖对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果较好,但对品质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施肥整地、种子处理、直播、穴盘育苗与定植、扣棚、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管理等九个方面提出A级绿色食品鲜韭小拱棚秋延后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学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具有微量、特异、简便等特点,非常适合基层使用。作者综述了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目前在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瓦氏黄颡鱼昼夜的能量代谢变化,本试验在自然状态下测定了体重为(14.52±0.31)g的瓦氏黄颡鱼在9:00 ~ 12:00、12:00 ~ 15:00、15:00 ~ 18:00、18:00 ~ 21:00、21:00 ~ 0:00、0:00 ~ 3:00、3:00 ~ 6:00和6:00 ~ 9:00时间段的二氧化碳排泄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设置三个平行,以9:00 ~ 12:00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一个昼夜周期内(24 h),二氧化碳排泄率及耗氧率最高时间段均出现在0:00 ~ 3:00,最低时间段均出现在12:00 ~ 15:00,与对照时间点相比,二者的最高时间段和最低时间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排氨率最高时间段出现在21:00 ~ 0:00,显著高于对照时间段(P < 0.05),最低时间段出现在9:00 ~ 12:00,与对照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余弦函数分析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瓦氏黄颡鱼二氧化碳排泄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存在着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夜间的活动代谢均高于白昼。氧氮比和呼吸熵显示,瓦氏黄颡鱼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为脂肪和蛋白质。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瓦氏黄颡鱼能量代谢的昼夜变化规律,为其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能量代谢|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豫西烟区最优的栽培措施组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用量和密度对烟叶化学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相比,品种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最大;施氮量增加使烟叶总氮含量增加;3个因素对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品种>密度,获得化学成分最协调的栽培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从产量上 分析,3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品种>施氮量>密度,要获得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3B3C3(品种:豫烟6号;移栽密度:18 000株·hm-2;施氮量:90.0 kg·hm-2);从产值上分析,最好的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62 770.5元·hm-2、19.21元·kg-1和58.6%。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前期干旱后期降水分配较均匀且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选择品种秦烟96,种植密度16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67.5 kg·hm-2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具有活性的A型FMDV VP1蛋白,以A型vp1重组质粒pMD19T A vp1为模板,利用PCR扩增得到A型FMDV vp1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 A vp1。经IPTG诱导表达含重组质粒pET A vp1的E. coli BL21 (DE3) 菌后,SDS PAGE显示VP1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获得高效表达,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9 ku。通过对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37 ℃条件下,IPTG终浓度为0.3 mmol/L,诱导表达6 h后,VP1蛋白的表达量最大。Western Blot分析表明,VP1重组蛋白能够被A型口蹄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ELISA检测结果显示,VP1包涵体蛋白经洗涤纯化,尿素浓度梯度透析复性后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面对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依据本实验室建立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联合导致的细胞毒性模型,通过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及其配伍来降解这三种霉菌毒素。本研究首先选用拉丁方试验设计获得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的最佳组合,然后再与霉菌毒素降解酶配伍。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的活菌数皆为1×105 cfu/mL时,对AFB1、ZEA和DON的联合降解效果最好。高含量霉菌毒素组AFB1、ZEA和DON的降解率分别为40.55%、56.05%和47.22%(P < 0.05),低含量霉菌毒素组AFB1、ZEA和DON的降解率分别为43.05%、38.26%和80.49%(P < 0.05)。复合益生菌与霉菌毒素降解酶的配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剂量霉菌毒素的降解试验中,单一复合益生菌、单一霉菌毒素降解酶及两者的配比为30:1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最高,分别到达了190.08%、175.10%和184.44%,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在低剂量霉菌毒素的降解试验中,单一霉菌毒素降解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最高,达到了219.23%(P < 0.05)|其次为单一复合益生菌及两者的配伍比例为30:1和3:2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较高,分别达到了178.07%、181.84%和170.33%,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综上所述,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及其两者适宜配伍,可同步降解AFB1、ZEA和DON三种霉菌毒素,为多种霉菌毒素的同步降解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同步降解  相似文献   
10.
化学调控剂对冬小麦干物质贮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有效成分的化学调控剂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自主研发的微量元素拌种剂(WB)、黄酮类叶面喷施剂(Phu)、磷胺类叶面喷施剂(Pan)以及拌种组合喷施制剂(Whu和Wan)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籽粒灌浆过程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B、Whu和Wan处理均能增加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产16.51%以上。与喷施自来水(CK)相比,WB、Whu和Wan处理对各生育期冬小麦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具有增加效应;所不同的是,WB处理对冬小麦的促进效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凸显,而Whu和Wan处理对小麦开花后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Whu处理的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较CK提高了13.42%和17.96%(P0.05)。开花43 d内,各处理均能延长小麦的籽粒灌浆持续期,且Wan处理使灌浆持续期延长了3.82 d(P0.05),Phu处理使小麦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5.71%和5.76%(P0.05)。说明不同化学调控剂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以及籽粒灌浆有关,并且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