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农作物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了研究抗赤霉病侵染性的遗传, 利用感赤霉病品种南大2419和抗赤霉病品种望水白杂交单粒传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32个株系间的随机配对组合, 构建了一个包含198个株系的“永久F2”群体。通过两年抗侵染田间试验和QTL作图, 定位了6个抗侵染QTL, 其中抗性等位位点源于望水白的Qfhi.nau-4B和Qfhi.nau-5A以及源于南大2419的Qfhi.nau-2B的效应较为稳定。Qfhi.nau-4B和Qfhi.nau-5A的效应较大且以加性效应为主, 前者存在部分显性基因效应。此外, 还检测到4对显著的互作位点。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赤霉病抗性遗传的复杂性, 同时也表明在利用望水白进行抗赤霉病育种时早代选择抗侵染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永久F2"群体定位抗赤霉病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抗赤霉病侵染性的遗传, 利用感赤霉病品种南大2419和抗赤霉病品种望水白杂交单粒传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32个株系间的随机配对组合, 构建了一个包含198个株系的“永久 F2”群体。通过两年抗侵染田间试验和QTL作图, 定位了6个抗侵染QTL, 其中抗性等位位点源于望水白的Qfhi.nau-4B和Qfhi.nau-5A以及源于南大2419的Qfhi.nau-2B的效应较为稳定。Qfhi.nau-4B和 Qfhi.nau-5A的效应较大且以加性效应为主, 前者存在部分显性基因效应。此外, 还检测到4对显著的互作位点。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赤霉病抗性遗传的复杂性, 同时也表明在利用望水白进行抗赤霉病育种时早代选择抗侵染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小麦叶片瞬时表达体系所存在的表达效率低、稳定性差、轰击不均匀等问题,利用GFP和GUS作为报告基因,通过改变叶片处理方式、质粒用量、质粒包裹方法和轰击距离,对小麦叶片瞬时表达体系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体系应用于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验证优化体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未优化前的方法相比,叶片处理方式为乙醇,质粒用量为每枪1μg,质粒包裹方法采用扩大体系法,轰击距离为9cm时,瞬时表达效率显著提高且轰击更为均匀。应用该体系在感病小麦品种叶片中沉默隐性抗白粉病基因Mlo,显著降低了互作细胞吸器指数,进一步验证了目标基因的功能和优化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同时评价小麦抗赤霉病侵入和扩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侵入(typeⅠ)和抗扩展(typeⅡ)是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两种主要类型,其抗性机制迥异,接种方法和抗性鉴定指标也完全不同。为了建立一种同时评价这两种抗性的策略,本研究以喷雾接种后14d和21d的病小穗数(NDS14和NDS21)以及这两种数据的差值(DNDS)作为抗性鉴定指标。利用从南大2419×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所获得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NDS14主要反映抗侵入性,DNDS主要反映抗扩展性,这说明在同一试验中同时评价抗赤霉病侵入和扩展这两种抗性是可行的。与分别进行这两种抗性鉴定的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策略所需资源更少、更省时省力,可广泛用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以及抗性遗传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QGw.nau-5A是一个从我国小麦骨干亲本南大2419中鉴定的粒重主效QTL。为评价该QTL不同等位基因对粒重的效应及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别将南大2419和早洋麦的QGw.nau-5A区段导入望水白和川麦42,构建了不同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并比较了不同背景下粒重QTL的效应。结果表明,QGw.nau-5A能在不同背景下显著提高小麦粒重,与轮回亲本相比,近等基因系的百粒重显著增加0.2~0.6g。QGw.nau-5A等位变异对粒重的贡献存在差异,与川麦42的等位变异相比,南大2419和早洋麦的等位变异均能增加粒重,但后者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6.
二穗短柄草 (Brachypodium distachyum) 植株矮小,生育期短,基因组大小仅为水稻的0.71倍;和水稻相比,在进化上它与小麦等温季型禾谷类作物的亲缘关系更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禾谷类作物模式植物.在短短几年中人们对这一模式植物在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遗传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已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综述,以期为禾谷类作物尤其是温季型禾谷类作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