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20份仙草资源的株高(X1)、茎长(X2)、茎粗(X3)、节间长(X4)、叶长(X5)、叶宽(X6)和单株产量(Y1)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单株产量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长、株高、茎粗和节间长对单株产量性状有较大的效应关系;茎长、株高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主要相关的4个性状中茎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正向效应值最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菌丝在培养基中产生紫色色素,有隔及分枝,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长圆形。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金线莲植株产生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进行 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引起的茎腐病。  相似文献   
3.
太子参中芜菁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应用太子参中芜菁花叶病毒的检测技术。采用RT-PCR技术,设计特定引物从太子参病株中的不同部位扩增特定片段,且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片段为芜菁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片段,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可靠太子参中芜菁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并且从太子参根、茎、叶和花中均检测到病毒目标序列。  相似文献   
4.
短葶山麦冬最佳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折干率法测定不同生长期短葶山麦冬的产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短葶山麦冬药材中麦冬多糖的含量,并计算总量。考查比较短葶山麦冬的产量和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月中旬短葶山麦冬的产量和多糖含量积累达到最高,可以确定5月份为短葶山麦冬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5.
不同移栽期对短葶山麦冬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短葶山麦冬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采集短葶山麦冬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采收时测定产量与多糖、水浸出物等含量,研究不同移栽期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的短葶山麦冬地上部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呈“先升后降再缓升”的发育趋势,分蘖数则呈“先快后慢”的趋势。4月份移栽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均优于其他移栽期,此间移栽,植株生长迅速,有利于分蘖和块根形成,且增加了块根的发育时间。不同移栽期的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移栽期的推迟,产量逐渐下降,多糖和水浸出物含量也随之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适宜的移栽时期为4月初至5月初。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大宗中药材仙草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分析了福建省仙草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仙草产业的市场前景。认为福建省自然条件、种植的历史和经验等均有利于发展仙草生产。提出福建省今后发展仙草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政府为支撑,往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讨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测定金线兰组培苗的苗长、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茎节数、单株重等数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金线兰种苗分级指标,并根据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差数据制定分级标准,采用成活率进行分级验证。结果表明,苗长、茎粗及单株重是金线兰组培苗分级的主要指标,金线兰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苗长≥130mm,茎粗≥2.8mm,单株重≥1.3g,二级种苗苗长≥110mm,茎粗≥2.4mm,单株重≥1.0g,三级种苗苗长≥90mm,茎粗≥2.1mm,单株重≥0.6g。该分级标准为金线兰种苗繁育以及生产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和硝酸铝显色法测定仙草多糖和总黄酮,结合仙草产量测定,综合得到了仙草多糖总量和总黄酮总量的动态变化,确定8月下旬为仙草的最佳采收期,此时仙草的单株产量为240g·株-1,折合产量9 000kg·hm-2,多糖含量1.96%,总黄酮含量13.83%。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动态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动态、产量及多糖的影响,以期为短葶山麦冬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采集短葶山麦冬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采收时测定产量与多糖等含量。不同密度下的短葶山麦冬地上部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发育趋势,地下部块根的生长均为“先快后缓”的生长趋势。种植密度小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先期生长发育均优于高密度。种植密度对多糖含量影响极小,不同种植密度间麦冬产量存在差异。种植密度对短葶山麦冬产量起重要作用,每丛6株、每hm2种植33万丛为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