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5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玫产量性状的遗传进度,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我院从加拿大引进的大麦新品种ALBANY(暂命名为“扬引一号”)的特征特性及不同播期的产量、穗粒结构、茎蘖动态的研究 ,结果表明 :扬引一号幼苗半葡伏、叶色深 ,冬前分蘖性较弱 ,春发性好 ,株高在 85cm以下 ,基部节间粗壮 ,穗下节间长 ,抗倒性好 ,穗大粒多 ,千粒重高 ,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适播期应在 10月 2 0日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选育出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筛选出的恢复系配制杂种,研究了恢复系恢复基因的恢复能力,并从杂种后代表现讨论了强优势组合的选配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优质啤用大麦新品种扬农啤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选育经过 我院自60年代末开展饲用大麦新品种选育,曾育出8023白壳、紫壳和村农1号、2号等多棱饲用(或食用)大麦品种.80年代又开展啤用大麦新品种选育.1994年育成啤用大麦新品种苏农21,1998育成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扬饲麦1号.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我们注重新引进品系的利用与高代品系的改良,1990年以QS(QS318/S 191)为母本,以日本优质啤麦苏引麦2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于1995年育成大麦新品系苏B9607.同年参加院品系比较试验,1996年进入省多点试验,两年表现均突出,综合性状优良.1997~2000年先后参加省大麦区试验和生产试验,因综合性状优良且增产幅度大.2000年8月通过省中间试验并报审,于2000年12月正式审定为"扬农啤2号".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生态型大麦按抗倒性显著相反的样本进行了解剖结构研究。在成熟期对主茎第二节横断面的切片在显微镜下确定其茎壁厚度、机械组织环,杆腔直径、维管束数及其直径等。分析表明,抗倒性与杆腔直径无关。如抗倒的K—18851和不抗倒的哈尔科夫306具有最小的直径780~880微米,而最大的直径1140~1040微米,是不抗倒的品种维涅尔等和抗倒的K—20320。1976年在175个样本  相似文献   
7.
饲用大麦新品种扬饲麦3号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大麦新品种扬饲麦3号在不同播期、密度、肥料用量及运筹方式下的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扬饲麦3号在10月27日播种,群体茎蘖动态发育合理,穗粒结构比较协调,易获高产。②适宜基本苗应为225万-300万/hm^2。③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公顷施纯氮270kg左右,基肥:苗肥:拔节孕穗肥以5:2:3的运筹方式为好,不仅可以获得高产,而且可以提高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8.
1971年江苏省正在发展三熟制,推广极早熟大麦品种2~14时,选得一变异穗,其后代在株高、熟期、穗大小、籽粒的皮裸等性状上均有很大的分离。当时按2~14大麦的熟期,选择元麦类型,以提高其经济价值。通过数年系统选育,于1977年育成8023白壳品系,1978年起开始在生产上试种。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产啤用大麦新品种扬农啤5号(原代号为苏B0306)系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于2003从如东6109×苏农22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属于弱春性、早熟二棱皮大麦,于2006年8月通过江苏省大麦中间试验,该品种已申请国家品种保护,现委托上海农场种子公司独家经营该品种,为加速该品种的推广,充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因素交叉式遗传设计(NC Ⅱ),在1982—1985年对杂种F_2—F_5代集团产量和单株各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1、不同年份、不同世代各参试组合的集团产量高低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高产组合,历年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且在高产组合中可以产生较多的高产系统,故通过早代组合产量比较结合一些质量性状的选择,可以淘汰一些较差组合,而集中精力于少数高产组合中。 2、改进产量可通过对产量构成性状的选择得以实现。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的95%以上的变异是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决定,所以通过早代产量比较确定高产组合,再在其中加强对穗粒数、穗粒重等特别是田间容易鉴别且遗传力较高的穗粒数的选择将是进行高产育种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