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前言小麦灌浆持续期是指从小麦开花到熟成这段时间。籽粒产量的90%以上都是这个时期的光合产物,此段的光合强度和有机物运转速度决定了粒重。在湖北,近年产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粒重的变化引起的。粒重对高产和在高产基础上的稳产更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基础不同,千粒重变幅很大。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梁山县棉铃虫发生猖獗,种群数量大,为害范围广,加之抗药性不断上升,给药剂防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药剂防治不可仅着眼于棉田内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而要全面认真的分析制约棉铃虫药剂防治效果的各个因子,发挥各项相应配套措施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3.
4.
自5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棱大麦品种更替中,品种的产量平均每10年提高9.2%,但生物产量并没有增加,籽粒产量的增加主要是收获指数从0.31~0.35提高到0.44的结果。品种更替中,品种的有效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增加,氮素吸收能力增强,并能更有效地运转到籽粒中去。但每穗实粒数和单穗粒重下降。早期品种对氮肥反应敏感,利用氮素较经济;近期品种的耐肥性较强。品种对氮肥的反应与其硝酸还原酶的活力有关。最后讨论了该地区今后大麦高产育种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始于60年代,目前,应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种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在美国,平衡三级三体(BTT)法生产的杂种大麦种植面积曾达到2万公顷(Ramage,1983)。关于大麦杂种产量优势,各地学者报道的结果不尽一致,一般认为,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可以获得20—40%的产量优势,高氮肥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作物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但杂种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产量优势才能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自从Immer(1941)首次报道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7%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agberg(1953)报道17个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O,而Fejer(1976)报道冬性与春性大麦杂交的杂种优势超过100%。但大多数报道认为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0—50%。然而,这些数据大多是在稀播单行种植条件下获得的。一般认为这些结果不能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笔者从事株型性状研究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芒和气孔率这2个性状提高产量的可能、性甚微,而矮秆、粒数、粒重和叶片角度这4个性状对提高产量则显示了光明的前景。为便于选择特定的表现型,提出了大麦理想株型的14个性状:粗秆、大叶、大穗、形态对称、竞争力强等,这与Donald(1968)提出的小麦理想株型模式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