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5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简便、快速而又有效地进行猪瘟免疫监测,作者通过对不同直径的炭粒,不同方法培养的病毒及不同的病毒致敏炭泥的比例反复比较,设计了微量炭凝集试验.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阴性、阳性及鉴别血清进行检测,证明该炭抗原活性良好,试验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经兔体血清中和试验对微量炭凝集试验检测结果验证,初拟凝集价1:16为免疫临界线.经试验及实际应用,证实该方法快速、准确,结果明显,便于基层推广,为猪瘟免疫监测中较实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河南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5年的气象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近25a来的年平均气温以0.05℃/a的速度上升,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②土壤水分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得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近25a来河南省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干热风对冬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定量分析冬小麦灌浆不同时期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形成带来的危害,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两个年度的干热风人工控制试验数据,结合前期作物观测资料,研究了干热风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导致冬小麦灌浆速率不同程度下降,不同时期干热风的降幅表现为灌浆中期灌浆后期灌浆前期,重度干热风轻度干热风。随着干热风后冬小麦的自身修复和后续灌浆进程,最终千粒重不同程度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灌浆后期重度干热风,千粒重降低5.4g,降幅达14.5%;其次为灌浆中期重度和轻度干热风,千粒重分别降低9.7%和4.8%;再次为灌浆后期轻度干热风;而灌浆前期干热风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河南省小麦晚霜冻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河南省1971-2019年111个气象站温度资料和17个农气观测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终霜日的时间及极值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拔节期常年值在第73-第91日(年积日),小麦晚霜冻终日均值在第80-第95日,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均值为0.5~4.7次·10年~(-1)。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小麦拔节期和小麦晚霜冻终日均呈提前趋势,且终霜日提前幅度更大,但1990-2019年终霜日的变异度较1971-1990年间明显增大,提示晚霜冻发生的概率可能会降低,但潜在危险可能会加剧。93.1%的站点终霜日都满足极值概率函数分布,终霜日的10年、50年、100年重现期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历史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终霜日重现期水平与纬度、海拔均呈显著正相关,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由此可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晚霜冻害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秸秆覆盖农田的小气候特征和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2000~2002年的试验资料和2002~2003年的示范推广资料,对秸秆覆盖的农田小气候和增产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农田近地层气温、空气湿度和地温均产生明显影响,但对风速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覆盖可使地表层显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减小,从而使土壤蒸发受限;由于覆盖抑制土壤表面蒸发,使土壤水分无效消耗减少,增加前期土壤水分积累,有利于植株后期蒸腾,使水分消耗从物理过程向生理过程转化,从无效消耗向有效消耗转化,从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覆盖可使冬小麦增产8.08%~10.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8.4%;夏玉米增产6.08%~11.9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14.4%.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近20a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土壤湿度同温度、降水的多元回归方程,来量化土壤湿度同温度、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总体上由南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逐渐降低;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有不太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内不同季节土壤湿度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春季土壤湿度小,夏季开始升高,进入秋冬逐步保持在较高水平。土壤湿度与降水成显著的正相关,同温度成显著的负相关。各季节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春季受温度回升影响而降低;夏季随降水增多而增大;秋季继续缓慢上升,主要由降水的缓慢累积所造成;冬季由于温度低,土壤湿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46  
研究于1994年~1997年进行了小区试验,通过麦秸覆盖和小麦残茬覆盖对夏玉米田小气候的影响,提示了夏玉米节水增产的物理机制和提高水分有效消耗的生物学过程。试验表明,夏玉米实行麦秸覆盖和残茬覆盖后,地面热量平衡发生明显变化,湍流热通量增大,而潜热通量减少,从而使地面温度降低,有效地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湿度增大,因而有利于促进植株蒸腾,使土壤水分从无效消耗向有效消耗转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河南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化评估,利用夏玉米发育期资料和对应时段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1970~1999年间夏玉米开花期高温日数变化不大,2000~2009年间高温日数最少,2010年后明显增多。将河南省按照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划分5个区域,以豫南高温日数最多,此后依次为豫东、豫中、豫西和豫北地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夏玉米开花期平均高温日数为4~6日,豫北及豫西部分地区为2~4日,豫南部分地区为6~8日。豫南地区7月20~29日发生5日及以上高温日数的频次最高,为10年2~3次;随着日期的推后,发生5日以上高温的频次逐渐降低;8月9日后,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生5日及以上高温的10年重现率降至1次以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亏缺,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是形成冬小麦气候干旱的首要条件.本文从自然降水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干旱发生的强度、概率和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冬小麦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分区.  相似文献   
10.
李淑华  方文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38-12641,12650
利用河南省内121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大风天气和扬沙天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与扬沙天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2种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天数较少;此外,两者空间上的分布有所不同,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而扬沙天气则主要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和黄河两岸一些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