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1.
针对玉米秸秆外表皮与内穰力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问题,建立离散元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模型,通过力学试验与虚拟仿真试验对比,标定玉米秸秆外表皮和内穰力学参数,校正离散元模型,探究玉米秸秆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离散元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颗粒接触方法可建立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模型.完善DEM方法建立玉米秸秆颗粒粒度随机分布的双层粘结模型方法.通过力学试验得出青贮玉米秸秆外表皮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为982.52和387.58 MPa,青贮玉米秸秆内穰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为28.64和8.13 MPa,外表皮木质部与内穰纤维部力学特性差异显著.计算得出外表皮-外表皮、外表皮-内穰、内穰-内穰之间粘结参数.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剪切与虚拟仿真试验对比验证离散元模型可靠性.文章所建立玉米秸秆双层粘结双峰分布离散元模型表征两者力学特性差异,为青贮玉米饲料数值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研究适温(25℃)和低温(10℃、6℃)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及淀粉分解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总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和淀粉去分支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淀粉分解酶的活性在适温下随萌发天数先升后降,在低温胁迫下随萌发天数逐渐升高但未达到最适酶活。低温显著抑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各淀粉分解酶活性,其中,6℃低温处理对两个品种的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最严重,尤其是对郑单958。在各类淀粉分解酶中,淀粉去分支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先玉335和郑单958下降幅度最高可达75.5%和83.0%)。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淀粉分解酶活性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是天然活菌的统称,可以改善及塑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促进家禽高效生产。文章从益生菌的发展历程及种类、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特性、益生菌在家禽中的应用以及影响益生菌作用效果的因素等方面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益生菌在家禽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采用固定式挖掘铲收获时,存在挖掘深度不足,入土阻力大,功率损耗严重,碎土效果差,铲尖磨损较大等问题,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仿真的方法,对振动式挖掘装置的挖掘铲参数、运动机构、铲面运动特性和工作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采用锯齿形平面三角铲,铲刃张角≤94°、入土角为20°~30°、工作深度≥500 mm,铲面长度为772 mm,运动机构类型为四连杆机构,工作时做平面运动,其水平方向运动类似于余弦函数曲线,垂直方向为正弦函数曲线,速度与加速度变化类似。挖掘铲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曲线平滑顺畅,运动类型与理论推导值吻合,为简谐运动,运动过程无干涉现象,速度与加速度变化均符合运动规律。当挖掘装置的前进速度为2.4 m/s,入土角为25°,转速为280 r/min时,该装置的挖掘阻力最小。采用振动式挖掘装置对中药材进行收获时,可有效减小挖掘阻力,具有良好的碎土分离效果,整体运行平稳,工作可靠,各项性能均满足行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丝氨酸对粉壳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暗斑蛋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41周龄"农大3号"商品蛋鸡14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标准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500、1 000 mg/kg L-丝氨酸。预试期6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500 mg/kg L-丝氨酸可极显著提高蛋鸡的产蛋率(P<0.01),添加500 mg/kg和1 000 mg/kg L-丝氨酸组的日采食量和蛋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添加1 000 mg/kg L-丝氨酸时可极显著提高蛋黄颜色(P<0.01);添加1 000 mg/kg L-丝氨酸时能极显著降低存放7 d后的暗斑蛋产生率(P<0.01)。结果表明,蛋鸡饲料中添加L-丝氨酸可以增加蛋鸡产蛋率、采食量和平均蛋重;添加1 000 mg/kg L-丝氨酸时可以提高蛋黄颜色,能有效降低存放7 d后的暗斑蛋产生率。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烘干玉米和1年陈玉米对产蛋后期蛋种鸡生产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用55周龄产蛋率相似、体重相近的健康海兰褐蛋种鸡2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分别饲喂烘干玉米和1年陈玉米。预试期7 d,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烘干玉米和1年陈玉米饲喂种鸡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与烘干玉米组相比,陈玉米组微生物α多样性中Chao1指数提高(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陈玉米组和烘干玉米组肠道菌群具有显著差异(Anosim<0.05);在门水平上,陈玉米组降低了厚壁菌门丰度(P>0.05),提高了变形菌门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陈玉米组增加了乳酸杆菌属的丰度(P>0.05),降低了Romboutsia属丰度(P>0.05)。可见,烘干玉米和1年陈玉米对产蛋后期蛋种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相比于烘干玉米,1年陈玉米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蛋种鸡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究冬季环境下日粮中添加左甲状腺素钠是否对坝上长尾鸡生产性能以及体温有所影响。选取29周龄195只河北坝上纯系长尾鸡,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试验组:甲状腺低剂量组、甲状腺高剂量组(左甲状腺素钠:50μg/只·d;100μg/只·d);对照组:清水灌胃组、抗甲状腺低剂量组、抗甲状腺高剂量组(甲巯咪唑:5 mg/只·d;10 mg/只·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预饲期7 d,试验维持14 d。结果显示:左甲状腺素钠低剂量添加(50μg/只·d)可明显提高产蛋水平,左甲状腺素钠高剂量添加(100μg/只·d)则会明显抑制产蛋水平;左甲状腺素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蛋鸡体重明显降低(P0.05);添加左甲状腺素钠组血液T3、T4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左甲状腺素钠在适当浓度添加(50μg/只·d)可以明显提高产蛋期蛋鸡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补充液态维生素对产蛋后期蛋鸡部分生产性能和蛋壳质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984只生产性能、体重相近的587日龄同一群体"农大3号"商品蛋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492只,在试验组饮水中添加液态维生素,对照组不添加,试验期为15 d,测定产蛋率、砂/软壳蛋率、破蛋率、总死淘率、平均日采食量和血清中钙、磷、丙二醛、降钙素、甲状腺素、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试验前后不同储存时间暗斑蛋产生率等相关数据。结果表明:试验组蛋鸡产蛋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 05);试验11~15 d,试验组砂/软壳蛋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破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试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血清甲状腺素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说明添加液态维生素制剂能减少产蛋后期"农大3号"蛋鸡破蛋率、砂/软壳蛋率,从而明显改善产蛋后期蛋鸡的蛋壳质量,但蛋鸡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中国海洋渔业的科技投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构建中国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利用中国海洋渔业2001—2010年的相关生产数据,对“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十五”期间,中国海洋渔业在“十一五”期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处于极低水平,说明中国海洋渔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其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低。最后提出了提高海洋渔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即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建立海洋渔业科技推广机制;鼓励、引导渔业转型和加强海洋渔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乙烯利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研究乙烯利对玉米茎秆形态、穿刺强度、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抑制了玉米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和产量,提高了茎秆抗折力、穿刺强度、木质素含量及PAL、CAD、4CL活性和抗倒伏指数。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0,P0.01),在200 mg/L乙烯利处理下,PAL、CAD、4CL活性与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AL、CAD、4CL活性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的酶学基础,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进而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