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豇豆荚螟危害损失率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3年试验的结果表明,豇豆产量损失率与百花虫量呈正相关,当百花虫量为5.22头时,由于豇豆的自然补偿力,损失微小,达10.6头以上时,产量损失与对照相比差异极其显著,药剂防治指为百花虫量6-8头,最佳施药期是盛花期,最佳施药次数为3次。  相似文献   
2.
以单株产量等为代表的重要性状是选育小麦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性状,分析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数量遗传特性,为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品冬34为母本(P_1)和BARRAN为父本(P_2)配置杂交组合,在2年4个环境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单世代(P_1、P_2、RIL_(7:8)、RIL_(8:9))单株产量、千粒重、株高、穗下节间长、旗叶上节间长和分蘖数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和分蘖数外,其余性状间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穗下节间长与旗叶上节间长平均相关系数达0.91 (P≤0.001)。最优遗传模型对于单株产量是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78、2.89、–6.18和0.15,多基因遗传率为86.23%;对于千粒重是2对互补作用主基因+加性效应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效应值是22.37,主基因遗传率为66.96%,多基因遗传率为28.25%;对于株高是2对累积作用主基因+加性作用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株高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是5.15,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9.66,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9.31,主基因遗传率为58.57%,多基因遗传率为39.71%;对于穗下节间长和旗叶上节间长均是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7.65%和99.14%;对于分蘖数是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8.89%,多基因遗传率为19.87%。这些性状在多个环境下主要受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在选育优良品系的过程中,要兼顾适应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进一步为筛选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标记及推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 要:以郑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kg?hm-2(N0)、150kg?hm-2(N1)、225kg?hm-2(N2)、300kg?hm-2(N3);栽插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8.0×104hm-2(B1)、24.0×104hm-2(B2)、30.0×104hm-2(B3)。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郑稻18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3产量水平最高,N2产量与之相当,且较N1、N0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栽插密度B3产量最高,较B2、B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3)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12个处理组合中,N2B3最为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4.
靖薯2号是曲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0年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引进的杂交实生种子组合994001,200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当地平均单产2689kg,每667m2比第一对照米拉增产648kg,增幅31.7%,比第二对照合作88增产898kg,增幅50.1%,还原糖0.18%,适宜在1800~2550m海拔范围内的微酸性红壤土和沙壤土中栽培,可做大春、小春、秋季和冬旱马铃薯种植,是一个优良的蔬菜、加工兼用型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奶牛体况与胎次、泌乳阶段和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张程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6,33(4):771-777
奶牛体况评分是指可根据奶牛身体各部位综合得分来衡量牛的膘情,并用于管理奶牛营养和健康的一种重要方法。某代表性奶牛场泌乳期奶牛的体况评分结果表明,奶牛体况与乳蛋白率、305d估计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3胎次奶牛体况最好,极显著优于其它胎次(P0.01);泌乳后期奶牛体况极显著优于其它泌乳阶段(P0.01);奶牛体况与体细胞分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根据奶牛体况评分结果可预测牛奶产量和品质。生产中应通过加强营养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等措施使奶牛体况处于合理范围,以获得产量和品质俱佳的牛奶。  相似文献   
6.
1992年度小麦蓄墒期降水量仅100.0mm,为有气象记录(1957年)以来的39里最低记录值,是该年度小麦严重受旱并大度减产的主要原因,日均气温偏高、空气相对温度较低、土壤供不少、底墒不足且利用不充分,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低水分生产效率加大了减产的幅度。与1992年水平相当的1995年度小麦蓄墒期降水量(116.2mm)使得底墒量成为有试验资料(1985年)以来的10年里最低记录值,39年来次最水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目标,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株形品种或品系,研究了不同理想株形的性状构成、株形性状相关与性状遗传、株形性状遗传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理想株形的几种模式。结果表明,理想株形性状构成的几种模式都能在特定条件下获得高产。理想株形与超高产育种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想株形与超高产育种问题需要在诸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8.
水稻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重金属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25%、50%、100%、150%及秸秆不还田对照对麦季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铅、镉和铬的含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8.96%、11.08%和9.20%;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并降低土壤容重,其中100%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容重最低,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1.3%,容重降低5.26%;150%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氮、碳含量最高,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11.1%和5.66%。因此,全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不会引起小麦土壤铅、镉和铬污染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上海地区水稻秸秆科学还田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