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90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完全免费 | 61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32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252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363篇 |
2013年 | 269篇 |
2012年 | 413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360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335篇 |
2007年 | 303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208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2 2个骨干亲本、在生产上曾发挥过巨大增产效益的 4 5个品种 ,以及 18个优质面包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 ,骨干亲本在 Glu- A1位点有两种等位变异类型“0”和“1”;Glu- B1有“7+8”、“7+9”、“14 +15”、“17+18”、“6 +8” 5个等位变异类型 ,但主要以“7+8”和“7+9”为主 ;Glu- D1有“2 +12”、“2 +10”、“5 +10”、“4 +10”、“4 +12”、“2 +11” 6个等位变异类型 ,以“2 +12”和“2 +11”为主要类型。在骨干亲本中仅有一个“早洋麦”(Early Prem ium)携带“5 +10”;一个 St2 4 2 2 / 4 6 4携带“14 +15”。此外 ,两个比较重要的材料“玛拉”(Mara)和“阿龙爪”(Alondra)携带“5 +10”。在大面积推广品种中 ,只有“扬麦5号”为“5 +10”携带者 ;“小偃 6号”和“豫麦 7号”携带“14 +15”;“阿夫”、“农大 139”、“郑州 6 83”、“繁 6”等 4个品种携带“17+18”。我国第一批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有两个类群 ,即“5 +10”和“14 +15”,前者以“中作 8131- 1”及其变异后代选系为代表 ,后者以“小偃 6号”和其衍生品种为主。此外 ,还查明“17+18”,来源于意大利品种“阿夫” (Funo,或选系 )。上述结果基本反映了 5 0 相似文献
2.
用酸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我国评选出的18个优质小麦品种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醇溶蛋白带谱严格受基因型控制,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姊妹系之间也有明显差异;(2)在18个优质品种中,共有17种不同带谱,6个品种在血缘上可能密切相关,但各有自己的特征带,有两个品种即PH82-2-2和小偃6号,带谱完全相同。另外,对38份本室收集的有明确收集地点的节节麦分析表明:(1)节节麦醇溶蛋白的多态性与收集地密切相关,中东国家材料的多态性明显高于前苏联材料,而后者的多态性又明显高于新疆及中原收集的材料;(2)河南和陕西不同地区(县)收集的7份Ae.tauschii实际为同一材料,它们的带谱完全相同;(3)在前苏联的材料中找到了与我国中原材料带谱相似的材料,而在中东收集的材料中找到了前苏联材料的带谱。这些结果与物种起源中心学说是完全相符的。因此,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作为资源鉴定的
有效手段,有可能用于解决收集资源材料的重复问题,提高小麦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的效率;同时,可以用它来研究一些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9.7%。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小麦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小麦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在 4个穗部性状、5种病害性状、6个农艺和品质性状方面都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相比 ,遗传多样性总体上略有降低。但遗传变异方向有很大的不同。穗部性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除粒色和株高外 ,选育品种变异性呈下降的趋势 ,而病害性状多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这似乎表明 ,小麦育种与遗传多样性减少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国拥有 1 .3万多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 ,应该提高对地方品种的利用 ,努力挖掘其有用基因 ,扩大现代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5.
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综述了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花青素的植物来源,种类、结构与特性,花青素的分离与分析,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的基因工程,生理和保健功能,以及组织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6.
7.
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以红丰、骆驼黄及凯行杏等3个品种为试材,对杏树抗寒生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红丰杏休眠枝自由水/束缚水含量比值明显低于骆驼黄及凯特杏;②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大,且在-30℃时剧烈增加,红丰杏的相对电导率值一直较低;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变化趋势为“升-降-升-降”,有两个高峰,而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为“升-降-升”,而红丰杏酶活力提高的幅度较大;④杏树枝条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在-35℃以前变化比较平缓,自-35℃才开始升高,到-40℃时,蛋白含量急剧增加,红丰杏的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其它品种;⑤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红丰杏增加的幅度大于骆驼黄及凯特杏。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红丰杏较其它两个品种有较强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生态区烟草品种产质变化研究表明:①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烟叶品质的变化大于产量的变化,说明生态因素主要是影响烟叶的品质。②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品种间烟叶品质的差异大于产量的差异,说明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品质上的差异。③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品种间产质差异小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产质的差异,说明品种内生态间的产质变化大于品种间的变化。④参试品种各有其特定的适应区域,有的品种适应区域较广,有的品种适应区域较窄,云85适应性最强,K326,K358和K346适应性较强,317和RG11适应性中等,其它品种适应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经3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发现:品种与年份互作效应不显著,而品种效应、地点效应、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显著。表明参试品种间有产质上的差异,而其差异程度又随地点间的土壤、气候、耕作、管理等环境差异而异;造成烟叶产质变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年度间的气候变化,而是固定因素品种和地点、尤其是品种因素及其与地点的互作。说明在烟叶生产中通过品种的合理布局,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各试点烟叶的品质。建议云南省烟区以云85,云87和K326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K358,K346,G28和红大,局部烟区搭配种植云烟317,V2,RG11等品种,以适应云南省不同卷烟配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综述了香榧的种类与分布及浙江省香榧的栽培历史与产量,着重分析了浙江省香榧繁殖技术落后,繁殖系数低,造林成活率低,幼苗生长慢,投产迟,授粉树缺乏,管理粗放,质量下降,加工技术不规范等在生产栽培技术、现有林的抚育管理及产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改进嫁接方法,提高接穗利用率,增加繁殖系数;提倡容器育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扩大栽培;进一步开展香榧良种选育;推广水肥管理,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及病虫害防治;改善加工工艺等.表1参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