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取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小茨藻(Najas minor)4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静态模拟条件下,通过定期测定植物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等指标变化,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氨氮对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条件下,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小茨藻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和最大耐污浓度分别为2、2、1、0.5 mg·L-1和6、6、4、2 mg·L-1。不同沉水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体氨氮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和小茨藻均在相应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时出现相对生长率最大值,其值分别为1.21、0.94、0.52和0.28。不同沉水植物在相应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范围内,试验期间植物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植物的POD活性变化不大;当水体氨氮介于相应的最大适宜浓度和最大耐污浓度之间时,试验期间植物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的POD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当水体氨氮浓度超过相应的最大耐污浓度时,试验期间沉水植物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的POD活性在7~21 d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研究表明,水体氨氮浓度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不同沉水植物均存在相应的氨氮最大适宜浓度和最大耐污浓度,相应的低浓度氨氮能促进沉水植物生长,沉水植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逆能力,但过高浓度氨氮会抑制沉水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
浅水河湖沉水植物的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水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恢复技术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均有重要意义。从沉水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现状、恢复条件及恢复技术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浅水河湖沉水植物的恢复技术的研究概况,并对沉水植物恢复技术以及开发和利用沉水植物资源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态缸模拟静态水体,进行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富集试验,从富集量、生物富集系数(BSAF)和去除率等指标探究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三种常见沉水植物对Cu、Pb复合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苦草、黑藻富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为培养生长的84~105 d,金鱼藻则为63~84 d。黑藻对Cu的BSAF达到15.2,是苦草的2.9倍、金鱼藻的2.7倍,黑藻中Cu含量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达到显著负相关(r=-0.995,P0.05),表现出对Cu较高的富集能力。从去除率与BSAF显示,三种植物对Cu的富集能力为黑藻金鱼藻苦草;对Pb的富集能力为苦草黑藻金鱼藻;其中黑藻对Cu-Pb复合污染的综合修复效果最好。三种植物的一个生长周期结束时,底泥中Cu、Pb含量与试验开始的污染底泥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Cu-Pb复合污染程度有明显下降,经修复后的Cu-Pb复合污染底泥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Ⅱ级标准;而黑藻富集作用可以使污染底泥中Cu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5.
6.
在介绍黑藻形态特征以及喜温喜光、稍耐寒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园林应用要点,特别是建植与配置2个方面内容,其中黑藻具有直接插入水底和将5、6个扦插条与1块小石头捆绑沉入水底2种建植方式;在配置方面,黑藻既能够与其他沉水植物混合种植,又可以单一种植,也可以放养观赏鱼类,这些配置方式都能形成优良的水体景观效果。同时,分析了黑藻的建植与配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景观优美的生态水景建设提供更为充分、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衡水湖沉水植物的分布情况及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方法]2007~2008年早春及不同季节多次进行调查,统计生物量较大的沉水植物。采集生物量较大的沉水植物,置于HPG-400光照培养箱,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后,用水杨酸法测定培养液中NO-3-N含量,用DDSJ-308A型电导仪直接测定培养液的电导率。[结果]衡水湖目前分布量最大且面积最广的沉水植物主要有菹草(Potamagoton crispus)、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灯笼草(Clerodendrum fortunatum)。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NO-3-N含量:灯笼草〉菹草〉轮叶狐尾藻,电导率:灯笼草〉轮叶狐尾藻〉菹草。[结论]结合实地调查推测,灯笼草是造成衡水湖近几年7、8月在鸟区等游览区出现臭味,鱼苗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模拟Cd、Zn重金属污染和P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结果]对于黑藻施加P浓度为1mg/L范围内,P与低浓度Cd、Zn之间为协同关系,施加P促进植物体对Cd、Zn的吸收积累。对于伊乐藻在P浓度为5~50mg/L时,P与高浓度Cd、Zn之间为拮抗关系,随着P浓度的增加,植物体内Cd、Zn含量呈下降趋势。黑藻与伊乐藻对P的吸收积累有一个平衡态,约为20~23mg/g。[结论]湖泊环境中当重金属及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存在时,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是污染的主要因素,而富营养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这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模拟Cd、Zn重金属污染和P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结果]对于黑藻施加P浓度为1mg/L范围内,P与低浓度Cd、Zn之间为协同关系,施加P促进植物体对Cd、Zn的吸收积累。对于伊乐藻在P浓度为5~50mg/L时,P与高浓度Cd、Zn之间为拮抗关系,随着P浓度的增加,植物体内Cd、Zn含量呈下降趋势。黑藻与伊乐藻对P的吸收积累有一个平衡态,约为20~23mg/g。[结论]湖泊环境中当重金属及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存在时,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是污染的主要因素,而富营养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这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模拟Cd、Zn重金属污染和P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结果]对于黑藻施加P浓度为1 mg/L范围内,P与低浓度Cd、Zn之间为协同关系,施加P促进植物体对Cd、Zn的吸收积累。对于伊乐藻在P浓度为5~50 mg/L时,P与高浓度Cd、Zn之间为拮抗关系,随着P浓度的增加,植物体内Cd、Zn含量呈下降趋势。黑藻与伊乐藻对P的吸收积累有一个平衡态,约为20~23mg/g。[结论]湖泊环境中当重金属及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存在时,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是污染的主要因素,而富营养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这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