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4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林业   350篇
农学   308篇
基础科学   110篇
  358篇
综合类   1875篇
农作物   159篇
水产渔业   183篇
畜牧兽医   375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2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为政社合作共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了良好契机。[方法/过程]文章梳理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政社共建的相关文献,结合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角色作用、平台资源与服务的建设导向,分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政社共建模式,并结合政社共建平台的实践案例,分析其政社共建现状和取得的服务成效,指出政社共建平台存在的不足。[结果/结论]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发挥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建的强大合力,为提升中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砾 《中国食用菌》2020,(3):174-176,180
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存在多方面影响。基于已有文献研究结论,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食用菌生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食用菌生产企业对股东、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而食用菌生产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我国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及林业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期通过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促进林业企业转型。应用知识转移基本理论构建东北国有林区多层次知识转移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林区职工、家庭和林业企业3个层面的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表明:增强林区知识转移个体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程度、占据更多的结构洞位置以及提高个体网络中心度和凝聚程度有利于知识获取和内化;林区待岗职工与利益相关者的弱联系有利于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国有森工企业由于过度嵌入社会网络,知识内化和创新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森林健康理念和森林康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森林健康理念和森林康养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森林健康与森林康养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康养产业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森林健康理念继承发展来的,必然会促进森林健康产业的发展。运用森林健康理念指导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是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森林健康理念在中国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更有利于中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展望康养产业,会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国民福祉。  相似文献   
5.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5 bp。比较种内不同序列的长度发现,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在种内存在24 bp的差异,剑鱼(Xiphias gladius)在种内存在32 bp的差异,这2种鱼类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余9种鱼类的长度相对比较保守,长度差异小于14 bp。依据11种鱼类的保守位点数、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数、保守位点比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发现,种内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特别是金带细鲹的ITS2序列存在着Type A、Type B和Type C 3种类型,各类型间差异较大。根据序列的多样性特征推断,金带细鲹和剑鱼的进化方式为非协同进化;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和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as)的长度和变异位点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明显,视为不严格的协同进化;泰拉鰆鲹(Scomberoides tala)、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射水鱼(Toxotes chatareus)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5种鱼类为协同进化;另外,协同和非协同进化状态与分类系统没有相关性。序列比对发现,大甲鲹种内存在着由协同进化方式演变为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方式的过度序列;在金带细鲹的3个不同个体中,序列间存在着从协同进化、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演变为非协同进化的3种进化方式。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11种鱼类的邻接系统树显示,每种鱼类的克隆都分别按种单独聚为一支,鲹科7属鱼类各属也是单独聚支,表明ITS2不仅可以用在种类的分子鉴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鲹科和属级水平的系统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6.
7.
为充分了解及更合理地利用无核葡萄的种质资源,辅助无核葡萄育种,本研究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3个国内外主流无核葡萄品种的种质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5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38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236条谱带,其中171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谱带百分率为72.4%。遗传相似分析显示,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58~0.90,遗传距离在1.0313~4.9643范围内变化。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1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2个大类群,在相似系数为0.66处,Ⅰ类群和Ⅱ类群均可分为2个亚群。说明23个品种总体来讲亲缘关系较远,特别欧美杂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部分欧亚种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杂交育种时应注意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7月江苏省靖江、东台2地166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分析、双向对比,考察农民兼业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兼业户对劳动力密集型以及技术专业型生产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较高,同时在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方面更倾向于选择政府。  相似文献   
9.
紫蛤属(Sanguinolaria)贝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却存在着物种鉴定错误、种名使用混乱、同物异名等一系列问题,关于其系统分类和演化问题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中国沿海紫蛤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两个线粒体基因(COI和16S rRNA),以及两个核基因(H3和28S rRNA)的部分序列,对采自中国沿海紫蛤属3亚属9种紫蛤61个个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4个基因片段联合数据集T12(剔除COI第三位密码子位置)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个线粒体基因片段GC含量明显低于AT含量,表现出对AT偏斜,两个核基因表现出对GC的偏斜。4个基因片段(COI、16S rRNA、H3和28S rRNA)的颠换与转换比值分别为5.073、3.042、1.564和1.480,均远高于系统分析的临界值0.4,能够提供有效的系统发育信息。基于4个基因片段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9种紫蛤均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5)与单倍型多态性(Hd0.5)。基于COI基因片段的紫蛤属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6,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87~0.331,其中卵紫蛤(Sanguinolaria ovalis)与中国紫蛤(Sanguinolaria chinensis)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87。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一致,分化为3大支,与形态学分类的三个亚属分别对应。中国紫蛤和卵紫蛤在系统树上首先聚为一支,表明其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阐明了中国沿海紫蛤属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演化关系,为紫蛤属贝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品种断奶仔猪混群后社会等级重建过程中行为差异及其对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行为评定划分断奶仔猪社会等级,比较保育期民猪仔猪和大白猪仔猪行为差异,分析社会等级与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关系。采用全事件记录法观测和记录仔猪争斗行为,利用二元交互水平社会关系测量方法确定个体优势等级。研究表明,大白猪仔猪争斗行为次数随所处等级位置升高而增加,民猪仔猪争斗行为次数与其所处等级位置无明显关系;与大白猪相比,民猪仔猪混群后争斗行为次数远低于大白猪仔猪,群居秩序较早达稳定状态;民猪仔猪皮肤损伤程度与所处等级位置呈显著负相关(P<0.05),大白猪仔猪皮肤损伤程度与所处等级位置呈显著正相关(P<0.05)。民猪仔猪等级指数与断奶重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大白猪仔猪等级指数与断奶重、相对生长速率、日增重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群体结构发生改变时,民猪仔猪争斗行为较少,对新环境适应性较强,群体内社会等级重建对其生产性能影响较小,民猪仔猪更适合混群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