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05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完全免费 | 243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381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475篇 |
2016年 | 580篇 |
2015年 | 525篇 |
2014年 | 809篇 |
2013年 | 510篇 |
2012年 | 1007篇 |
2011年 | 902篇 |
2010年 | 785篇 |
2009年 | 929篇 |
2008年 | 800篇 |
2007年 | 898篇 |
2006年 | 777篇 |
2005年 | 640篇 |
2004年 | 443篇 |
2003年 | 402篇 |
2002年 | 375篇 |
2001年 | 348篇 |
2000年 | 345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71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62篇 |
1993年 | 160篇 |
1992年 | 172篇 |
1991年 | 148篇 |
1990年 | 119篇 |
1989年 | 100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斯坦福方程为理论基础,配合现有阶段性的、单项的定量测试方法,对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理论的3个参数进行测定及验证,初步找到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按产量等级测定需氮量的新方法,形成把秸秆还田归为土壤氮素供应量的研究新思路,并发现氮素化肥前后分配比例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有巨大影响。研究解决了施氮总量及施氮量分配两个方面的精确定量技术问题,使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为"3S"技术的应用提供知识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和 2 0 0 .9%~ 2 76.4%。以上结果表明 ,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 ,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另外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还可以降低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 ,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加,而氮素生产效率下降。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对产量和品质性状产生重要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生产效率提高而极显著下降;垩白米率及面积随氮素收获指数增加而显著提高。穗数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显著下降;结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 ,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 ,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 6 3、品质优于汕优 6 3。 相似文献
5.
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通过 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连续多年双免耕作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劳动力投入 ,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连续 8年双免可使土壤有机质高达 5 0 8g/kg ,全氮含量高达 3 1g/kg ,速效磷提高 95 8% ,速效钾提高 6 1 0 %。同时能增加土壤孔度和促进团聚体的形成 ,达到高产节源 ,培肥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2年分别对114个和101个水稻品种(系)的各项品质指标及RVA谱的测定,研究了RVA谱特征值与外观品质、蒸煮理化指标、食味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RVA谱特征值与外观品质中的透明度、垩白率关系较密切。同一品种的稻米,有垩白比无垩白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要高,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大。(2)RVA谱特征值与蒸煮理化指标中的AAC、胶稠度(GC)相关极为显著,与糊化温度(GT)相关性不显著;(3)除最高粘度外,RVA谱的其余特征值与食味品质的主要指标呈极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RVA谱特征值可以作为优质稻米的辅助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品种对镉吸收及分配的差异 总被引:67,自引:15,他引:52
采用盆栽土培法,研究了镉在20个水稻品种体内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对镉的积累能力差异显著。土壤镉浓度为100mg·kg-1时,镉在水稻不同品种茎叶内的浓度变化范围为24.39~140.27mg·kg-1,积累量变化范围为1.54~14.35mg·盆-1;镉在水稻不同品种糙米内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87~2.70mg·kg-1,积累量变化范围为56.68~291.61μg·盆-1。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积累能力在抽穗前和抽穗后表现一致。水稻吸收的镉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非常低,糙米的平均镉浓度仅为水稻茎秆的1/30。糙米中的镉浓度与品种类型有关,即籼型>新株型>粳型。本研究还表明,糙米中的镉浓度和积累速率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即高产伴随高镉。 相似文献
8.
9.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61 2 1份为材料 ,以 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 ,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 ;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 ;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变异系数和表型保留比例等 5个参数可作为检验各取样方案所得的核心种质的指标 ,通过检验可知 ,以丁颖和程王两种分类体系为分组原则、以平方根或对数法确定组内取样比例采用聚类法在组内进行取样是比较好的取样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为尿素)及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NPKM,化肥有机肥氮各占一半)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12.2 t8226;ha-18226;a-1)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的产量(7.3 t8226;ha-18226;a-1)增加68%;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提高单位面积总穗数和穗粒数。化肥有机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提高了18.5%,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结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