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19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sequentially from 10 dairy cows around the time of parturition to assess plasma fluctuations in estradiol-17β (E2) levels in association with those of several bone resorption markers. Plasma E2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harply a few days prepartum and decreased quickly after parturition. In terms of bone resorption markers, the plasma level of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isoform 5b (TRAP5b) rose significantly, commencing 1 week prepartum, and was maintained at this level to a few days postpartum.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carboxyterminal collagen cross-links of type-I collagen (CTx)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parturition.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osteoclast-mediated bone resorption was activated after parturition when plasma E2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相似文献   
2.
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植物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豆科植物中,养分重吸收与生物固氮有何关联尚不可知。为揭示养分重吸收与生物固氮间的偶联关系,以陇东雨养农区已建植2、4、7、11和14年龄的陇东苜蓿草地为对象,测定了叶片N、P、K浓度及δ15 N,分析了叶片N、P、K重吸收效率(NRE、PRE和KRE)、重吸收度(NRP、PRP和KRP)及其与生物固氮率的关系。随紫花苜蓿建植年龄增长,叶片NRE、PRE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RE和PRE分别为36.5%(28.4%~43.4%)和52.6%(38.1%~68.2%),其中7年龄苜蓿的NRE和PRE最高;2、11和14年龄苜蓿KRE为17.8%(23.0%~27.5%),但4和7年龄为负值。随紫花苜蓿年龄变化,叶片NRP、PRP和KRP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随紫花苜蓿年龄增长,生物固氮率先降低后升高,平均固氮率为51.0%,其中7年龄苜蓿的最低。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与叶片NRE、PRE和KRP负相关,但与叶片KRE、NRP和PRP不相关。紫花苜蓿生物固氮与叶片的氮、磷、钾重吸收存在偶联关系,对氮、磷重吸收效率和钾重吸收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春谷除草剂筛选及防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12种除草剂对春谷田间杂草防效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12种除草剂中有4种致谷苗死亡;其余8种对谷子幼苗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拔节前可恢复正常;施药后15,30,45 d调查,莠去津和2,4-D丁酯2种除草剂的防效较好,对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鲜质量抑制率、综合株防效、综合鲜质量抑制率均超过80%,莠去津优于2,4-D丁酯。  相似文献   
4.
采用1α,25-(OH)2Vit D3诱导兔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浓度依普黄酮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活性的影响;采用MC3T3-E1Subclone14(小鼠颅顶前骨细胞亚克隆14)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浓度依普黄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5,10-6,10-7,10-8,10-9,10-10mol/L的依普黄酮均能显著性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活性(P0.05)其中10-8mol/L的依普黄酮抑制作用最好。10-6,10-7,10-8,10-9,10-10mol/L的依普黄酮均能显著性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的增殖和分化(P0.05),10-10mol/L的依普黄酮促进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定量化不同肥料管理模式下的农田水氮利用效率和氮素平衡状况,为推荐合理的肥料管理模式提供依据。以连续6年(1992年9月—1998年7月)不同肥料管理模式(传统化肥,T1;有机肥,T2;有机无机配施,T3)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土壤-作物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模型WHCNS进行了校验,应用校验后的模型定量化分析了不同肥料管理模式下的农田氮素淋失、水氮利用效率及氮素平衡。结果表明:3个处理6年的总渗漏量均很大,在1230 mm左右,占总降雨量(无灌溉)的35%~38%,与试验地土壤质地偏砂性有关。3个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T3>T1>T2,作物产量的差异是其主要原因,T3处理的作物产量最高而T2处理的作物产量最低。3个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T3>T2>T1,氮素的主要去向是作物吸收和硝态氮淋洗,其中只施化肥处理的氮素淋洗率最大,占氮肥总量的33.6%,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氮素淋洗率最低,仅占氮肥总量的23.5%。经过6年轮作后的土壤与初始条件相比,只施用化肥的土壤氮素亏缺严重,达到144 kg N·hm-2,而加入有机肥模式土壤氮素亏缺较小,T2和T3处理分别为55、79 kg N·hm-2。有机无机配施模式在保证作物较高产量的情况下,不仅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洗,提高了水氮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保持土壤氮素平衡,是3种肥料管理模式中最好的。  相似文献   
6.
对直接从鸭骨髓腔机械分离的成熟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和由鸭骨髓来源单核细胞融合成的OC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giantcells,MNGCs)进行培养,分别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染色并计数,扫描电镜观察象牙片吸收陷窝,比较了2种方法获得0C的骨吸收功能。结果显示,2种方法均能分离培养出TRAP阳性且具有骨吸收功能的多核OC,但直接分离获得的成熟OC骨吸收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水肥管理对设施菜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0—2011年在山东寿光设施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对照+畦灌(CK)、传统施肥+畦灌(FP)、优化施肥+畦灌(OPT)和传统施肥+滴灌(RI)。利用EU-Rotate_N模型模拟了两个生长季(春夏茬和秋冬茬)各处理下设施黄瓜地的产量、氮素淋失和气体损失等,并计算了水氮利用效率。【结果】两个生长季内滴灌处理(RI)比畦灌处理(CK、FP和OPT)节水约60%,且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倍多。在各施肥处理中,春夏茬和秋冬茬黄瓜的氮素气体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6%—19%和6%—11%,氮素淋失量分别占施氮量的14%—57%和20%—55%,其中OPT和RI处理的氮素淋失量比FP处理分别减少了19%—31%和63%—76%。OPT处理两茬黄瓜的氮素利用效率比FP处理分别提高了3%和7%,而RI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FP处理分别提高了41%和44%。【结论】氮素淋失是设施菜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滴灌和优化施肥均能有效地减少菜地土壤硝态氮的淋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分类型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及其内吸收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福建东山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桉和湿地松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吸收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吸收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固氮树种高于非固氮树种。这是由于混交林和固氮树种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吸收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4,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磷限制,导致大部分林分叶片磷内吸收率(REP)大于氮内吸收率(REN),因而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但成熟叶和衰老叶氮磷比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成熟叶和衰老叶养分浓度、内吸收率和氮磷比在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中存在互补性,表明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在养分利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树种的营养利用策略不同,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应优先考虑叶片养分含量低而内吸收率高的“营养保存型”树种。   相似文献   
9.
骨代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甲状旁腺激素是骨形成和骨重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受体的活动调节骨代谢。近年来甲状旁腺激素显著的临床效果,为骨骼合成代谢药物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作者主要综述了甲状旁腺激素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调控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世忠  郑雄  马红亮  高人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19-10322,10355
[目的]研究8种亚热带常见园林树种叶片N、P、K内吸收率及其季节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扩散法、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对采集叶片N、P、K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树种成熟叶养分含量都高于新鲜凋落叶,且大部分呈显著性差异,N、P、K的内吸收率(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9.11±3.89)%~ (68.42±2.44)%、(9.94±5.31)%~(60.54±13.74)%和(24.66±12.14)% ~ (77.15±5.21)%.N和K的内吸收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N和P以及P和K之间差异并不显著;N和P的内吸收率春季低于秋季,K的内吸收率春季高于秋季;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养分内吸收率无显著差异;固氮树种(羊蹄甲和黄槐)与非固氮树种的N内吸收率也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植物叶片在凋落前发生内吸收作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季节变化只是影响植物叶片养分内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生活型并没有显著影响植物的内吸收率,固氮作用对植物在N养分供给上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