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3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完全免费 | 46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69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85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对种群离散分布格局的理论拟合、聚集度指标等传统的测度技术、植物种群的点格局分析以及种群分布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评述。同时,评价了各种研究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寡聚糖对仔猪肠道菌群及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寡聚糖对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生产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了 10窝仔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两窝。第 1组 (对照组 )日粮为以玉米、豆粕为主的基础日粮 ,第 2 ,3,4 ,5组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 0 .0 5% ,0 .10 % ,0 .2 0 % ,0 .35%的寡聚糖。试验分为两个阶段 ,7~ 2 8日龄断乳 ,断乳~ 56日龄结束。 2 1日龄取粪样进行大肠杆菌、 p H、水分测定 ,4 2日龄每组屠宰 3头仔猪取盲肠、结肠、直肠进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 p H、水分测定。结果表明 ,在哺乳阶段 ,寡聚糖能显著 ( P <0 .0 5)降低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和 p H,但对哺乳仔猪的生产性能和粪便中的水分含量影响不显著 ( P >0 .0 5)。在断乳后 ,0 .10 %的寡聚糖添加量能显著( P <0 .0 5)提高仔猪的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减少腹泻率的发生 ,0 .35%的寡聚糖添加量对仔猪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0 .10 %与 0 .2 0 %的寡聚糖添加量能显著 ( P <0 .0 5)抑制直肠中大肠杆菌的增殖 ,促进结肠中双歧杆菌的增殖。寡聚糖对盲肠、结肠、直肠中的 p H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但能显著 ( P <0 .0 5)降低直肠中的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在水分胁迫及非胁迫两种条件下考察水培幼苗的单株根数、最大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根系性状。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幼苗根系性状的QTL,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共检测到11个加性效应QTL和15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除5A、4B、2D、6D和7D以外的所有染色体上。其中3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数;3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最大根长;2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鲜重;2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影响根干重;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茎鲜重比;1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与根茎干重比有关。同时还分别检测到1个加性效应QTL、3对上位性效应QTL与水分环境的互作效应。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幼苗抗旱优良根系性状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湿害是大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耐湿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和鉴定大麦耐湿性资源非常必要。【方法】以大麦(Yerong × Franklin)加倍单倍体(DH)群体165个系为材料,考查湿害处理和对照的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长(TFIL)、单株穗数(SPP)、主穗粒数(GPS)、单株粒重(GWPP)、单株粒数(GPP)、单株干重(DWPP)、千粒重(WTG)、绿叶数(NGL)和叶绿素含量(Chl)。以各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衡量DH系耐湿性的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动态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大麦DH群体165个系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3个反映大麦主要耐湿性状的主成分及函数式,前两个为穗粒因子,第3个为绿叶数因子;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基于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下的动态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其分成高度耐湿、中度耐湿和极不耐湿3类,数目各为42、93和30。【结论】本研究用新的耐湿性指标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了分类、筛选和评价,为进一步的耐湿性QTL研究和大麦耐湿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云杉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研究了云杉自然分布区内20个天然群体的针叶长度、宽度,球果长度、宽度、烘干质量、出籽率,种子的长度、宽度及每粒质量共9个表型性 状变异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变异丰富,群体间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球果的长度和宽度均与烘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5和0.7560;种子长度与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39),种子长度与每粒质量呈正相关(r=0.5884);针叶、球果性状随海拔、纬度、经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异,种子性状变异以海拔变异为主。同时对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保护区青海云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对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呈倒“J”型,存在明显的径阶缺陷,但种群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并向随机分布发展;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状态,并且聚集度依赖于种群密度;人为和自然干扰以及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共同造成了种群的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SSR标记技术,通过混合取样法分别从每个群体中随机提取4个样本,每个样本由10个单株混合而成,分析了国内外27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1对引物在27 个群体中共扩增出389个等位位点,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9个,平均为5.4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6, 变化范围0.27~0.92。来自CIMMYT的群体多态性位点总数比国内适应群体的略高,但其多态性位点比例基本相同。根据27个群体的108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做出树型图,把27个群体大体分成了国内和国外两大群。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杉阔混交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对武夷山保护区杉阔混交林中 1 1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杉阔混交林中 ,不同公式计算出的生态位宽度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重要值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重要值较大的种群对生境的适应性也较强 ,其生态位宽度较大 .杉木、木荷、丝栗栲、马尾松种群属宽生态位种 .大多数种对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对资源的共享趋势明显 ,群落稳定性较好 .宽生态位种与其它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机会大 ;反之 ,则小 相似文献
10.
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浙江省天台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结果表明,尾矿污染区土壤几种重金属含量比非矿区土壤有明显的增加。尾矿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各生理类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各生理类群数量均显著降低,且三大微生物以及各生理类群对尾矿污染的敏感性大小分别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可见,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参与物质转化的生理类群种类、数量及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尾矿污染区生境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