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富营养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三峡库区2003年10月和2004年4月、7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指标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盐指标总体来说处在一种高含量水平,其中上游由泥沙携带输入的污染物质贡献较大。2003年10月,浮游植物数量介于2.02×10^4~31.6×10^4个·L^-1之间,与蓄水前相比无明显变化;2004年4月,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断面浮游植物数量显著增加,总体介于3.18×10^4~16288×10^4个·L^-1,而总磷、总氮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80和1.35mg·L^-1,已超过了国际上确定的爆发水华的临界值,偏高的营养盐水平则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2004年7月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库区水体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对各断面的评价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采用2.5 m×2.5 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 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溞(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溞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围隔相比,绿藻和裸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低,蓝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4.
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对太湖竺山湾和贡湖湾这两个具有不同植物群落特征的湖区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贡湖湾浮游植物含量四季递减,竺山湾则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具有在夏季暴发严重水华的特征.这两个湖区的营养盐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竺山湾总磷(TP)以及颗粒磷(PP)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贡湖湾则在冬季达到最大值,竺山湾的磷含量高于贡湖湾,两个湖区PP在TP中均占有很大比例且溶解性有机磷(DOP)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夏季达到最小值;竺山湾氨氮(NH4+-N)含量远高于贡湖湾,硝氮(NO3--N)的四季变化幅度和贡湖湾相差不大,而NH4+-N却有明显差异,并且在竺山湾,相对于NO3--N,NH4+-N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至更低浓度.两个湖区磷和浮游植物变化的对比表明,在藻型区浮游植物的生长与底泥磷的释放存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且浮游植物生长消亡过程中存在磷的内循环机制,这两种机制使得水华得以维持甚至加重,而NH4+-N、NO3--N与微囊藻的变化表明,太湖微囊藻优先及主要利用的很可能是NH4+-N.综合分析认为,治理太湖水华需要同时控制氮磷输入并考虑降低太湖磷含量. 相似文献
5.
红旗水库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了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大庆市红旗水库1996~2000年间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旗水库的浮游植物共计5门39属,其中属数最多的是硅藻门,共17属,占总属数的43.59%。优势属为硅藻门的舟形藻属、羽纹藻属和小环藻属,蓝藻门的微囊藻属和绿藻门的盘星藻属等。生物量范围为20.10万~393万个/L,平均130.27万个/L。其中硅藻门生物量最大,为81.72万个/L,占总量的62.73%;其次是绿藻门,生物量为29,18万个/L,占总量的22.40%。属于富营养型藻类较少,有5个属,占总生物量的19.40%.。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90~3.52,水质为轻污染到中污染水平。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0.42。1.13,水质为尚清洁至中污染水平。水质与浮游植物评价结果一致,红旗水库的水质有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6.
扎龙湿地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6—9月份对扎龙湿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43个分类单位,分别隶属于8门、12纲、22目、38科、82属、243种。初步分析了扎龙湿地夏秋两季典型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种类组成最多的为硅藻门,共90个分类单位,占37.04%,其次为绿藻门88个分类单位,占36.21%;数量组成也以硅藻门最多,为14.51×104个.L-1,占总数量的50.33%,绿藻门次之,为6.54×104个.L-1,占22.69%。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初步推断,扎龙湿地浮游植物夏季为硅藻—绿藻优势型;秋季为硅藻—绿藻—裸藻优势型。夏季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utz.)和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Hass.);秋季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Ehr.)Ralf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utz.)。扎龙湿地总体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试验以团头鲂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各试验区共鉴定出藻类5门92种,其中绿藻46种、蓝藻15种、裸藻15种、硅藻10种、隐藻5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绿藻丰度、绿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浮游植物总丰度、蓝藻丰度、蓝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上述所有指标在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和变化规律。多样性指数所指示的水质状况显示,排水区接近中度污染,高密度养殖区为轻度污染,其余各试验区为清洁水体;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的水质都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沸石和生态浮床构建丁型潜坝,结合曝气及边坡湿地等措施在直湖港支流朱家浜(太湖北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从浮游植物群落的角度,考察生态修复工程对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生态修复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演替方向,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的部分种类取代了蓝藻门、隐藻门的优势地位;(2)生态工程显著抑制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现存量,修复期间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均小于6 mg·L-1;(3)生态修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32)。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净化效率及浮游植物现存量与水体营养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生态修复工程对水体营养盐的有效去除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西兰罗托鲁阿群湖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新西兰北岛罗托鲁阿群湖环境研究表明,可根据水体叶绿素a等指标的高低将湖泊营养状况划分为超微营养、微营养、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超营养和过营养等7个不同等级。即使磷水平低,只要湖水的氮磷质量比低于藻类组织里的比例,氮就是藻类爆发的限制性因子。沉水植物根系泌氧作用可固定沉积物中的磷酸盐,其生长还可能拦截悬浮物,防止沉积物再悬浮,这种作用有利于湖泊水体的澄清。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对罗托鲁阿群湖周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加以控制,并对城市污水中氮磷加以去除,整体上保证了罗托鲁阿群湖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现场采样及观察、计数、分析等方法,对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区及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养殖区与对照区种类组成基本一致,优势种发生一定变化,主要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伏氏海毛藻、细弱海链藻、中肋骨条藻、尖刺菱形藻等。养殖区及附近水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范围为6.2 ̄2010×104·m-3,平均235.2×104·m-3,养殖区与对照区平均密度分别为141.8和328.6×104·m-3。比较显示,密度均值除冬季养殖区约低于后者2.4倍外,其他季节2个区域基本接近,差异不明显。多样性指数在0.97 ̄4.08范围内变化,养殖区和对照区四季均值分别为3.12和3.15,两者差异不明显。种类组成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19 ̄0.94,养殖区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异。多样性阈值在0.23 ̄3.64范围变化,多样性处于Ⅱ ̄Ⅳ级,即多样性差 ̄多样性非常丰富水平,养殖区和对照区均值分别为2.22和2.20,平均处于Ⅲ级,即多样性较好水平。季节变化均以冬季最低,均值分别为0.79和0.83,夏季最高,均值分别为2.83和3.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