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7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林业   1102篇
农学   220篇
基础科学   177篇
  532篇
综合类   2424篇
农作物   68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170篇
植物保护   2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531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北山区农户马铃薯生产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对西北山地地区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地区农户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较低,增长空间大;中等规模农户技术效率平均值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农户;农户个体特征中专业化程度、农户认知水平和劳动力数量对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变量中仅有施肥服务对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土地特征变量中土地规模对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有负向关系。政府需鼓励农户生产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探索农户马铃薯适度经营规模,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
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中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受到大、中型山体阻隔影响,造成分等单元各分等因素属性赋值结果的失准。以青海省平安区为研究区,研究基于阻隔因素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方法,并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样条函数插值方法进行了交叉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的插值方法对3个分等因素空间分布趋势的模拟基本一致;由于插值原数据的特征与插值原理的不同,导致基于阻隔因素的插值方法对不同的土壤性质表现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土层厚度最适宜的插值方法是基于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而在土壤pH值插值中,基于阻隔因素的反距离权重插值精度最高;研究区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的插值精度比不考虑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11. 23%、10. 98%、7. 54%、9. 20%和15. 08%、11. 74%、17. 41%、9. 40%;采用基于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对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进行插值,二者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 927和0. 901。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本农田划定及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但是当前基本农田布局研究中仍然缺少对地质环境因素的系统考察。该文试图从耕地利用的地质环境约束出发,以徐州市城市规划区为例,开展面向耕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对现行基本农田布局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耕地利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整合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等要素开展区域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前提。2)研究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等级为较不适宜、不适宜的基本农田面积共2 431.69 hm~2,研究区基本农田存在明显的地质环境约束。3)通过将较不适宜、不适宜的基本农田调出,再从一般农地中调入适宜、较适宜的耕地形成新的布局方案,从地质环境角度看研究区基本农田布局实现了优化。该研究探索了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路径,还可以在城乡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等类型的土地布局优化中进行应用,从而为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实现"矿地融合"服务。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位于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地位突出,是支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与核心腹地。区域内竹资源丰富,竹产业优势独特,在全国竹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从战略高度,按照现代产业“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要求,对竹产业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探讨,分析竹产业发展优势和突出问题,谋划四川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提出了重点实施“智慧竹业、人文竹业、商贸竹业”3大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investing in urban forest plantings as a form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aim is that these plantations will develop into naturally-regenerating native forest stands. However, woody plant recruitment is often cited as the most limiting factor to creating self-sustaining urban forests. As such, there is interest in site treatments that promote recruitment of native woody species and simultaneously suppress woody non-native recruitment. We tested how three, common site treatments—compost, nurse shrubs, and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six-species vs. two-species)—affected woody plant recruitment in 54 experimental plots beneath a large-scale tree planting within a high-traffic urban park. We identified naturally regenerating seedling and sapling species and measured their abundance six-years after the site was planted. This enabled us to examine initial recruitment dynamics (i.e. seedlings) and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edling success as they transition to the midstory (i.e. saplings). 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 (native and total) was greater in areas with higher canopy cov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urse shrub treatment with compost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six-species) treatments increased seedling recruitment by 47% and 156%,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nurse shrub treatment by itself decreased seedling recruitment by 5% and native seedling recruitment by 35%. The compost treatment alone had no effect on the total number of recruits but resulted in 76% more non-native seedlings. The sizes of thes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whether the forest plantings were in open areas, versus areas with existing tree canopy, the latter condition facilitating recruitment. Our findings therefore suggest that combinations of site treatments, paired with broad canopy tree species, may be most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regeneration of native species resulting in more self-sustaining urban forests.  相似文献   
6.
2006—2015年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海南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为热带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管理提供思路。以海南五指山市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土壤养分现状,探讨其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五指山耕地土壤总体呈酸性,其pH值为5.1;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中量元素(钙、镁、硫)含量均为中等或偏下水平,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较为丰富。五指山耕地土壤酸化和养分含量分布不均主要与气候、母质分布和施肥不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从永安竹产业发展看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永安竹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竹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回顾了永安竹产业发展的主要历程,总结了其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提出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竹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祁栋林 《农学学报》2020,36(4):101-112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降水等级划分标准和旱涝Z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统计海东市夏、冬半年不同等级雨量和雨日及计算Z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海东市55年来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和Z指数的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系数、相对贡献率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对旱涝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海东市夏(冬)半年降水以小雨(雪)和中雨(雪)为主,雨日和雨量及占年比例均呈现自南向北递增的空间分布。②夏半年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雨量及雨日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和雨日呈增加趋势,冬半年小雪、中雪和大到暴雪的雨量及雨日均呈减小趋势。③夏、冬半年Z指数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④夏、冬半年不同等级雨量和雨日与Z指数偏相关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分析,夏半年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雨量及雨日对Z指数有显著的影响,冬半年小雪的雨量和雨日对Z指数变化影响最大。⑤采用合成分析法的标准化值,无论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在偏涝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基本都为正值,在偏旱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基本都为负值。在偏涝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差异夏半年主要表现在大到暴雨和中雨雨日及雨量,小雨雨日及雨量差异较小,而冬半年主要表现在小雪雨日及雨量,中雪次之,大到暴雪最小;在偏旱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差异夏半年主要表现在中雨雨日及雨量,大到暴雨次之,小雨最小,冬半年主要表现在小雪和中雪雨日及雨量,大到暴雪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下,由于我国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当地基层群众综合素养不高、机械使用不当等原 因并没有形成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的习惯,在我国西南部、东南部等丘陵地带,仍然采用牛拉车等 较为落后的耕作方式,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提高种植效率,本文目重点就我国的农业机械推广 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