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26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30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18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25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流收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提高已在太湖地区农村示范运行的生活垃圾源头分流收集系统的有效分拣率,通过建立分拣人员个人决策(经济)模型.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有效分拣率影响的敏感度排序为:劳动力成本〉垃圾中可回收废品含量〉可回收废品单价〉垃圾处置成本〉垃圾中可堆肥垃圾含量。根据各因素的可调控性,建议采用由分拣人员定额包干垃圾处置成本的方式,以刺激分拣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有效分拣率。 相似文献
4.
沿青藏公路,以跨越山地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灌丛-针叶林等地带的样带为研究区域,在23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样带水平方向,不同植被下整个剖面的SOC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灌丛和草甸植被0~10 cm土层SOC含量、草原植被20 cm以上土层SOC含量皆显著高于其下各层,荒漠植被各土层SOC含量分布均一.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样带内SOC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随样带内水热条件的改善,降水对SOC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降水和土壤粘粒对表层SOC分布的影响较大,土壤粉粒和砂粒对底层SOC分布影响明显.土壤容重和pH对SOC沿剖面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植被生物量是影响不同植被下SOC分布的重要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玉米气象产量变化及气候影响因子简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用代表重庆4个区域的合川、垫江、开县、南川1960~2001年的气象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对玉米产量资料序列进行分段,借鉴贝尔(Baier)产量模式思路计算了玉米的气象产量,利用相关等方法简要分析了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基于贝尔产量模式思路的气象产量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气候和非气候因子对气象产量的影响,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气象产量计算方法;在1960~2001年时段内重庆4个地区玉米单产均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除南川玉米单产突变不显著外,其余3地玉米单产的突变均发生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重庆地区玉米的气象产量在年际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在不同地区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的年际变化及本身的气候差异有关;生育期内的降水多寡(旱涝)对重庆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是影响重庆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雨-径流过程中土壤溶解态磷向水体迁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以及盆栽试验和模拟试验研究贵州中部黄壤旱地磷释放及影响因素。【结果】旱地向水体释放的磷量受施磷水平以及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在高磷黄粘泥土上施磷肥(P2O5)150~900 kg·ha-1,其渗透水中活性磷的平均含量达0.020~0.137 mg·L-1。旱地向水体释放的磷量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温度为30~35℃、水土比为15﹕1~25﹕1、淹水时间为12~18 h、酸雨pH值为3.82~3.43的条件下,土壤磷的释放量显著地增加。【结论】不同类型黄壤旱地地表径流中活性磷(磷酸根态磷)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活性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无定型铝和有机质含量存在密切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关于影响因子主要影响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从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时间、载文量、被引频次3大基本要素展开,对影响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土壤pH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ArcGIS 9.0软件系统平台上,利用1982年172个样点和2002年的117个样点分析成都平原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样点间表层(0~20 cm)土壤pH值由1982年的6.95±0.90降低到2002年的6.70±0.78,平均降低了3.60%。但从全区来看,平原内仍有占研究区面积53.71%的土壤其pH值增加,仅46.29%的土壤其pH值减少;其中都江堰———彭州一线、邛崃和蒲江的交界处以及成都、龙泉驿和双流的接壤处土壤pH值增加;中部变幅较小;金堂、蒲江等局部地区土壤pH值急剧下降,局部地区下降幅度达1.0个单位。该区土壤pH值变化明显受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措施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