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完全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10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胁迫下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采用水培法,对5种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品种的一年生苗进行不同浓度的氯化钠胁迫处理,测定叶片中MDA和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品种的MDA和Pro含量变化不同。NaCl胁迫对高抗品种ZM01-1的MDA含量影响较小,MDA含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而其他品种的MDA变化幅度大。因此,可以把MDA含量的相对稳定作为葡萄耐盐性鉴定的辅助指标。NaCl胁迫下Pro含量呈波动式变化,在0.1%NaCl条件下,高抗品种ZM01-1的Pro积累少,在0.3%NaCl条件下ZM01-1的Pro积累多,所以Pro不宜作为葡萄耐盐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3.
鲜切红地球葡萄粒用壳聚糖可食性膜涂膜保鲜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不同配方的壳聚糖可食性膜对鲜切红地球葡萄粒保鲜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冷藏期间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用壳聚糖可食性膜涂膜处理能明显抑制鲜切葡萄粒的呼吸,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降解,降低了水分的损失,大大减少了腐烂,其中选用2.0%的壳聚糖、1.5%的柠檬酸、0.5%的甘油、0.1%的苯甲酸钠制成的可食性膜处理组保鲜效果比其它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刺葡萄种子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工艺,并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对刺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种子粉碎粒径0.40~0.53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5℃,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12MPa,在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为13.5%.GC/MS分析显示,剌葡萄籽油成分以脂肪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为主,含量为82.32%;饱和脂肪酸主要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9.03%,3.26%.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对葡萄果实的抑菌作用和涂膜保鲜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分离并初步鉴定了引起葡萄果实变质的2种病原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sp.).通过体外抗菌性试验和涂膜保鲜试验,研究常温下壳聚糖对葡萄的抑菌保鲜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抑制灰霉菌和交链孢菌的生长.1%壳聚糖涂膜处理葡萄可减缓果肉组织的腐败,减少葡萄在贮存期间的重量损失及单宁、VC、可滴定酸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7.
8.
9.
HPLC法测定果实中花色素苷含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建立了果实中花色素苷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ODS-C18柱(250 nm×4.6 nm),流动相A:1.6%甲酸水溶液;B:1.6%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为0~5 min,85%A 15%B;5~10 min,80%A 20%B;10~30 min,72%A 28%B;30~36 min,40%A 60%B;36~48 min,100%B。检测波长510 nm,流速为1 mL/min。2种花色素苷在0.00104~0.0104 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02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5%和99.25%,平均标准偏差为1.98%和2.50%,并测定了大石早生李和藤稔葡萄中花色素苷含量。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