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机制不协调。"粮食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局面依然存在。统筹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协调发展,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粮食安全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实现粮食供求均衡;分析了当前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生产情况及利益补偿机制,发现当前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不尽合理,提出了通过调整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承担比例、征收庇古税、合理确定粮食主销区对主销区补偿的额度等措施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2.
3.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与模式、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可持续性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采用GIS技术、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变化及其内部动态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6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值为0.394,区内各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其中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3省始终位于发展水平的高值区,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和四川5省始终属于中低值区,而辽宁、山东、江苏、湖北和江西5省则在中值区和较高值区在之间转换。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整体有所扩大,其中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明显波动上升,华北地区则呈现快速上升、快速下降和持续上升的3阶段变化特征。东北—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和华北—长江流域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72.79%下降到2016年的65.70%,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地区内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的贡献率则由20.62%上升到26.03%。受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粮食主产区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较为稳定地位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中值区和较高值区。因此,提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区域间农业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协同提升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75%的粮食产量和80%左右的商品粮,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整体产能,在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6—2016年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法,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产、主产区省际差异等多个角度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并对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粮食生产中仍存在产销区利益分配失衡,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科技贡献不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粮食主产区北移加剧了资源约束和灾害风险,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主产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以及粮食主产区省际间粮食生产水平差异大等问题。因此,提出加速向粮食功能区转变,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农业发展新理念,加大利益补偿力度增强主产区种粮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粮食生产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庆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113-116
描述了粮食生产系统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反馈控制,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的跟踪控制,针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进行的前馈控制,提出了建立农业控制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位于黑龙江省玉米核心产区的现代农机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生产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生产效率及适度经营规模,探讨典型样本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27.2%的现代农机合作社是DEA有效的,现有条件下样本合作社适度经营规模为873.3-966.7 hm2。生产和管理水平低导致产出不足是影响低效率样本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在资源配置合理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将对所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机合作社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大型农机具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合作社管理人员应强化学习意识,定期组织成员参加农机、农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管理规程,执行标准化生产;构建农机租赁平台,提高大型农机具利用效率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变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目标。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2005-2015年的数据,采用因素分解法对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因,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较小。但2010年以来,化肥施用强度提高的贡献在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在上升。分作物看,粮食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园艺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传统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少。分区域看,北方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用强度提高,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南方主产区播种面积增加和施用强度提高的累计贡献量大致相当。由此提出,促进粮食主产区化肥减量的重点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同时积极推广节肥型品种,促进园艺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简述了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贡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六.五"以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投入机制演变及其政策效应:在中央和地方共建政策下,吉林省在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农业专项建设和农业补贴配套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粮食产能不断提升。指出随着商品粮的外调,吉林省地方利益流失巨大且持续不断,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均受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后劲不足。提出亟需构建并逐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协调中央和地方、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