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25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29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2.
模型礁对幼鲍、幼海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水温为(18±0.5)℃、盐度为34.3、pH为8.3的养殖条件下,通过观测试验水槽内幼鲍Haliotis和幼海胆Hem icentrotus pulcherrimus在无模型礁和有模型礁状况下的行为反应,探讨了适合幼鲍、幼海胆栖息的模型礁的结构与形状,并统计分析了4种不同结构的PVC模型礁对幼鲍、幼海胆的聚集率。结果表明:模型礁对水槽内幼鲍、幼海胆的分布均有影响,对幼鲍和幼海胆均有聚集作用,Ⅰ型和Ⅳ型模型礁对幼鲍的聚集效果较好,最高聚集率可达60%和53%;Ⅰ型模型礁对幼海胆的聚集效果较好,最高聚集率可达53%。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附加系Line15进行耐盐性验证,并了解其外源多枝赖草染色体的遗传背景。【方法】利用含0.4%(w/w)NaCl的人工模拟盐池进行耐盐性鉴定,并对Line15根尖细胞、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进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其遗传物质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小麦-多枝赖草杂交后代Line15为一个具有较高耐盐特性的材料,其染色体组成为2n=44=22 II,属于一个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根据SSR检测结果表明,Line15附加的一对多枝赖草染色体与小麦的第2部分同源群长臂、第3部分同源群着丝粒和第7部分同源群短臂密切相关。【结论】对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15进行了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系统检测,较全面地揭示了Line15耐盐性的具体来源。 相似文献
4.
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有土著鱼类7种,引种移植和引水入湖后增加到22种,其中经济鱼类18种,优势种由土著鱼类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 (Dybowski))转变为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as (Pallas)),鱼类区系组成由2个增加到6个。40多年来,年鱼产量在800—4400t之间波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域环境发生变化,鱼类资源失衡,尤其特优土著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显著。为此采取加强依法管渔,科技兴渔即降低捕捞强度、保护渔业水域环境、改变仅依靠自然繁衍来补充资源的局面、科学对待引种移植、充分利用渔产潜力、建设优质鱼类种质资源库、重视加工保鲜业、发展休闲渔业等对策,可达到该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与集鱼效果 总被引:9,自引:9,他引:44
人工鱼礁是用于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建设渔场和增养殖场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投放到海中后,使周围海域的流、光、音、底质等非生物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引起生物环境的变化,使水生生物量增大,从而形成良好的渔场或增养殖场,焦鱼效果也非常明显。本文作者综述了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和焦鱼效果,并分析了今后人工鱼礁研究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人工鱼礁在海洋生态环境改造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两种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规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在水稻生长期间,稻鸭、稻鱼共作系统中CH4排放峰值均出现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其平均排放通量均显著(P<0.05)低于常规淹水稻田;N2O 的排放通量在稻田淹水期间保持较低值,而在稻田落干后迅速升高。养鸭显著(P<0.05)提高了稻田N2O的排放,养鱼降低了稻田N2O的排放。2006和2007年稻鸭、稻鱼处理CH4和N2O排放产生总温室效应分别为4 728.3、4 611.0 kg CO2?hm-2和4 545.0、4 754.3 kg CO2?hm-2,其温室效应成本分别为970.89、946.81 yuan/hm2和933.25和976.23 yuan/hm2,明显低于CK的5 997.6和5 391.5 yuan/hm2。除去CH4和N2O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稻鱼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田增加2 210.64、4 881.92 yuan/hm2和3 798.37、5 310.64 yuan/hm2。【结论】稻鸭、稻鱼共作能有效的抑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其温室效应。因此,稻鸭、稻鱼共作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以来,在全球环境基金等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在世界各地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试点,我国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名列其中。本文介绍了该项目概况、中文名称的由来、以讹传讹的几个错误以及我国项目执行情况,并呼吁应当重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快制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标准,尽快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清单。 相似文献
8.
加工工艺对腌腊鱼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不同工艺制作的腌腊鱼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腌制可促进鱼中挥发性物质及前体向腌腊鱼相关风味物质的转化;酯类化合物是腌腊鱼中可能的特征性风味物质,2种浓度盐水腌制的腌腊鱼中均含有乙酸-11-十二烯-1-酯、十二酸甲酯、12-甲基十三酸甲酯、14-甲基十五酸甲酯、Z-9-十六烯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等多种酯类化合物,但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低温干燥有利于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干燥时应使用较低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类型均是黏土质粉砂,没有明显差异;养殖区沉积物含水率、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2.82%和562mg·kg^-1,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55.8%、2.42%和238mg·kg^-1(P〈0.05);养殖区底层海水溶解氧(D0)浓度平均值为5.25mg·L^-1,显著低于对照区的6.48mg·L^-1(P〈0.01);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含量和底层海水DO浓度的超标率(我国适用于海水养殖水域的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为90.9%、100%和62.5%.而对照区的分别为76.2%、14.3%和20.0%;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照区的季节变化均较为稳定,差异不大;养殖区与对照区底层海水DO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已对养殖区沉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的季节变化与养殖生产的季节周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