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0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n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Method】 Sixteen indices of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were determined. Evaluation indices of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were screened by factor analysis and graded b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their weight was decid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iscrimination functions were established for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by K-means cluster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sult】 Indices of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flavor not included) dispersed wi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rom 2.0% to 112.2%. From 16 indices, 7 indices were chosen as evaluation indices for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including flavor, a value, b value, transmittance at 625 nm, turbidity, total soluble solid, and total soluble solid/titratable acidity. Both the grading standard and the scoring standard of above 7 indices were established. Five discrimination functions were established for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which had satisfactory recognition accuracy up to 98.89% (modeling samples) and 100% (test samples). 【Conclusion】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can be evaluated by 7 indices, including flavor, a value, b value, transmittance at 625 nm, turbidity, total soluble solid, and total soluble solid/titratable acidity. The grading standard and the scoring standard of these 7 indices set up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evaluation of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The established discrimination functions are very effective in discriminating fresh apple juice quality.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适宜评价方法。【方法】以湖南望城和江西进贤的长期试验数据为基础,比较和分析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探明适宜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20多年长期施肥下,3种评价方法所得综合土壤肥力指数(IFI)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不同: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评价结果相似,而内梅罗指数法与二者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灵敏度较高。经验证,3种评价方法的IFI与作物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内梅罗指数法相关性更高。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低产的不施肥(CK)、偏施肥(NK)处理IFI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高产的均衡施肥(NPK、2NPK、NPKCa、NPKS、NPKM)处理IFI随时间趋稳,且均值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偏施肥的处理。【结论】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均适用于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但应首选内梅罗指数法,最后选相关系数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下菜用大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周以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3):282-285
分别对春播和秋播的30个菜用大豆的产量与品质等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季下影响农艺产量性状的4个累积贡献率>90%的主因子中,构成第1主因子的主要是荚粒产量,第3主因子的主要是结荚高度和茎粗,第4主因子的主要是株高和茎节数;而生育期和一次分枝数在不同播季中的表达不同,春播菜用大豆第2主因子主要是生育期,秋播菜用大豆第2主因子主要是一次分枝数.不同播季下影响荚粒品质性状的4个累积贡献率>90%的主因子中,均由籽粒蛋白含量与荚粒大小因子、籽粒糖含量与荚茸毛色因子、籽粒淀粉含量与种脐颜色因子、籽粒异黄酮含量与粒宽因子构成第1、2、3、4主因子,不同播季下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调查了太湖稻区 163 份粳稻地方品种和 16 份 60~90 年代的高产粳稻品种的13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对其中有显著差异的 10 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 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 179 份材料划分为5 组 13类;依据各类的平均值计算理论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单穗重、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总粒数, 说明超高产品种必须有较高的穗重和适宜的穗数基础。 相似文献
7.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我国优质烤烟产区云南省的烤烟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因子分析。化学成分相关系数矩阵表明 ,烤烟多种化学成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矩阵前 4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达 85 .3 8%。由化学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到 4个主因子 ,即碳氮因子、灰分因子、氯因子、烟叶pH值因子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东南岭小坑自然保护区5种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土壤肥力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5.83±0.34)%)、土壤全N质量分数((0.369±0.019)%)较其他林型高,且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型的土壤碳氮比不同,其中马尾松林地最高(24.69±6.01),常绿阔叶林最低(15.77±1.59).各林型间土壤全P质量分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均是以毛竹林林地质量分数(P,(0.045±0.001)%;K,(79.00±4.03)mg/kg)最高,表明毛竹林比较适合本地生长,对地力维持有一定作用,可以适当发展.除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外,其余3种林型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P缺乏,当地在林业经营措施中可适当施加P肥以提高地力.5种林型综合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576)>毛竹林(0.481)>针阔混交林(0.196)>马尾松林(-0.558)>杉木林(-0.694),说明地带性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是当地最佳的林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甘蔗经济性状的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4个甘蔗品种2次新植和1次宿根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个甘蔗经济性状用4个主因子表示,累加方差贡献率达到91.08%.第1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是折光锤度、转光度、蔗汁蔗糖分和甘蔗蔗糖分等糖分因子;第2主因子载荷值较大的性状有甘蔗茎径、单茎重和公顷蔗茎产量指标等产量因子;第3主因子只有公顷有效茎数起主导作用;第4主因子起支配作用是重力纯度和视纯度等衡量甘蔗成熟度的因子.第1主因子与第4主因子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与第2主因子有较大的负相关性.根据品种斜交因子得分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把14个甘蔗品种分为4类,第1类又分为3个亚类,不同类型品种具有不同的产量和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烟叶的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俊仙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120-123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1年山西省22种烟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因子得分对烟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估。整个计算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这为烟叶的分级及品质的综合评估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