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政府、企业与农户、环境非政府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三大环境治理行为者,他们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出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由政府作为主导,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便带动公众参与、制约企业并监督政府的设想,以通过协调政府与企业和农户、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达到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出发,对农村环境治理和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状况和技术进行了总结,详细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发展农村沼气的优势,并针对沼气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Organic food standardizat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consumer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imal welfare, health,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food production. But the ways in which this consumer-oriented strategy is introduced, organized, and debated vary considerably across countries. In Sweden,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KRAV (Association for Control of Organic Production)] – consisting of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ssociations for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ers, and the food industry – has been quite successful in promoting organic food labeling as an eco-label. KRAV has developed a complementary position vis-à-vis the state and EU regulatory framework. In the U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ntrols standardization. The government frames the label as a “marketing label,” thus rejecting the idea that organic food production would have any significant advantages for the environment or, indirectly, for human health. This framing is separate from the ones created by organic constituencies, leading to deeper controversies than in Swede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why standardization has followed different patterns in the two settings. We analyze context factors (i.e., political culture, pre-regulatory arrange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 factors (i.e., framing and organizing).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a state-centric versus a nonstate-driven approach regarding powerful standardization? The paper shows that both settings provide not only “threats of regulatory occupation” from actors not committed to organic principles but also avenues for substanti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uture, albeit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相似文献
4.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长期
严重缺位,提高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尤显重要.以农村垃圾分类为例,基于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
特征,探索社会网络和主观阶层评价对村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主观阶
层地位不仅对村民垃圾分类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即更大规模的社会网络和在网络中更中心的位
置能提升村民的垃圾细分程度,村民的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其垃圾细分程度也越高.更重要的是,主
观阶层地位与社会网络在对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影响中起互为中介的作用.建议从村民主观阶层地
位提升和社会网络构建方面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王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1):31-37
以2001年至2012年安徽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招股说明书和公司年报中的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状况分析发现,安徽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治理信息在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后,披露内容不断完善,披露水平持续改进,以定性化描述为主,定量分析的内容有所增加,法规强制性效应凸显。但披露动机不足,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治理信息中存在着显著的印象管理行为,往往披露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的正面消息。上市公司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基本无关,而公司规模、竞争优势以及行业类别对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心—边缘"理论构建的城乡二元体制不断被解构,乡村环境治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基于企业管理中的期望理论,延伸搭建在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的合作方略集,并以江苏昆山市为例,对方略集进行融合性验证,总结昆山市乡村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和推广性意义,以期为相关地区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指出水环境治理中的水文化社会学分析基本思路:在不同的水文化层面,考察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的关联;探究水文化和水环境治理结构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建构水文化—结构—人行动的分析路径,将分析落脚于人的行动。探讨了水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意义,旨在通过文化的介入,使民众参与水环境问题的讨论和水环境保护行动,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治理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展开竞争博弈,效用目标差异是导致其竞争的根本原因。为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帕累托最优,应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实现地方政府从竞争走向合作,实现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的统一,经济增长和环境协调一致,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海笑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5):46-54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农村积极开展环境治理。通过对江苏省 96个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江苏省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存在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人才短缺等问题。从环境治理模式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治理模式并未得到有效实践,政府和村干部仍是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主要主体,社会力量、村民和企业参与度不高。因此,应加大对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区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重塑农村社区共同体、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以及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农村环境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