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8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温弱光对温室番茄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研究了番茄初花期低温弱光逆镜对叶片膜保护酶(SOD)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Fv/Fm值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内源激素水平对低温弱光的反应随品种和处理强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低温弱光处理后,SOD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明显增加;荧光参数Fv/Fm值增加,碳同化活性降低,影响程度取决于品种和低温弱光强度。毛粉802比Skala耐低温,而Skala则比毛粉802更耐弱光。 相似文献
2.
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 (ELISA) ,测定了干旱条件下甘薯叶片内吲哚乙酸 (IAA)、赤霉素 (GA3 )、异戊烯基腺嘌呤 (iPA)、玉米素核苷 (ZR)和脱落酸 (ABA)等 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 ,并研究了这些内源激素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甘薯各品种中IAA、GA3 、iPA及ZR含量均有所下降 ,ABA含量却显著增加 ,且品种抗旱性愈强 ,IAA、GA3 、iPA和ZR下降幅度愈大 ,ABA增加幅度愈小。它们的相对含量 (占对照 % )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 0 .90 70、- 0 .94 93、- 0 .95 0 9、- 0 .86 74和 - 0 .9117)。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块根形成和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块根形成前后和膨大高峰期,甘薯栽培种徐薯18和Minamiyutaka的ZR、DHZR、ABA、IAA和IPA含量均显著高于近缘野生种I.trifida(K12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块根日鲜重增长速率与ZR、DHZR和ABA的含量变化动态高度一致。块根形成前后及块根膨大中期和高峰期,块根干重与块根ABA、ZR和DHZR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IAA、iPA和GA4间无明显相关性。ZR、DHZR和ABA含量的高低,在不定根能否转化形成块根和块根膨大的速率方面起关键的作用。块根不同部位(顶部、中部和尾部以及外部、中部和内部)各种激素含量差异显著,块根的顶部激素含量最高、生理活性最强,内部和中部(ABA除外)也是各种激素含量高的部位。膨大前期大块根的ZR、DHZR、ABA及IAA含量显著高于小块根,膨大中期中等大小块根激素含量最高,膨大后期小块根的激素含量显著高于中等大小的块根和大块根。 相似文献
4.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2℃、6℃、10℃条件下保湿贮藏101 d内兰州百合中部鳞片中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游离氨基酸以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对解除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淀粉明显降解、ABA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内源GA3、IAA含量急剧增加。低温处理初期的34 d是上述物质变化最活跃的时期。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酶和PAL活性升高是分别导致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增加的因素。低温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变化最大。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初步判定鳞片内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变化主要受内源GA3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6.
乙烯利和多效唑对鸡嘴荔内源激素和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6年生鸡嘴荔为试材,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和多效唑进行处理,研究其对鸡嘴荔内源激素和花芽分化的影响,寻找解决鸡嘴荔成花率低和坐果率低的方法.结果表明,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均能提高鸡嘴荔的成花率,其中,对鸡嘴荔成花率提高作用最明显的是处理A(乙烯利800mg/L),末次梢成花率达到91.88%,比对照提高了18.59%;其次为处理D(多效唑600 mg/L),处理C(乙烯利400mg/L)和处理B(多效唑1000mg/L),成花率分别为91.81%,80.44%和76.37%,分别比对照提高18.52%,7.15%和3.08%.在花芽分化前期,各处理能明显降低植株体内IAA和GA3的含量,提高ABA和ZT的含量,其中,处理A和处理D的效果优于处理B和处理C.在花芽形态分化前期,IAA,GA3,ABA和ZT含量都有一个上升高峰.在中后期,除GA3有波动之外,IAA,ABA和ZT则持续下降.此外,各处理的ZT与GA3的比值前期均大于1. 相似文献
7.
以 3个生育和衰老特性不同的短季棉品种为材料 ,测定其在生育进程中主茎叶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短季棉的早熟性与主茎叶中早期吲哚乙酸 (IAA)和玉米素及其核苷 (Z +ZR)含量出现高峰值的时间一致 ,这 2种激素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愈早 ,其产量器官发育也早 ;短季棉的早衰性与主茎叶中后期脱落酸 (ABA)、乙烯和IAA出现的高峰时间一致 ,而与主茎叶中异戊烯基嘌呤及其核苷 (iP +iPA)含量相反。短季棉始絮后 ,主茎叶中iP +iPA含量低、ABA、IAA和乙烯含量高的品种易早衰 ,主茎叶中iP +iPA含量高、ABA、IAA和乙烯含量低的品种抗早衰。 相似文献
8.
9.
内源激素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明内源激素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以不同籽粒充实度的亚种间杂交稻为材料,研究了其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以及发育过程中IAA,GA3,Z和ABA4种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低的亚种间杂交稻“两段灌浆”表现明显,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孕穗期至开花期IAA和Z含量与起始灌浆势(Ro)、平均灌浆速率(Fmean)和籽粒充实率(G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至花后15d这一期间IAA,Z和ABA含量与Ro,Fmean和GFP呈显著正相关。在孕穗期至花后10d期间,IAA与Z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IAA与GA3呈正相关。由此可见,“两段灌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籽粒内源IAA和Z的含量及其相互作用有关,且作用时期主要是孕穗期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0.
白桦雄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白桦雄花发育过程中赤霉素(GA),玉米核苷素(ZR),脱落酸(ABA)及吲哚乙酸(IAA)的含量变化。结合白桦雄花形态解剖观察,研究了这些内源激素与白桦雄花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含量的GA及花芽分化初期低含量的ABA,IAA,ZR有利于白桦雄花芽的分化,ABA,ZR和IAA能促进雄蕊原基分化及孢原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