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2篇
  免费   1139篇
  国内免费   738篇
林业   630篇
农学   823篇
基础科学   144篇
  345篇
综合类   4300篇
农作物   757篇
水产渔业   891篇
畜牧兽医   4659篇
园艺   626篇
植物保护   176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505篇
  2020年   532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384篇
  2017年   505篇
  2016年   525篇
  2015年   527篇
  2014年   717篇
  2013年   719篇
  2012年   869篇
  2011年   848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725篇
  2008年   658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628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464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87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8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旨在为田间病害规律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NaCl浓度下的生长速率。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 7.0,病原菌的耐盐性为12%。18种供试药剂在药剂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四霉素、乙蒜素、77%志信、氯溴异氰尿酸4种药剂对病原菌有抑菌效果,对这4种药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四霉素的毒力较强,EC50值为11.75 mg/L,毒力强于其他3种试剂,四霉素可作为田间防治药剂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松阳县古松树的松材线虫病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松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承载,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因松材线虫的传播侵染,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以松阳古松树为对象,基于分子检测技术,对其松材线虫病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12个乡镇近60%的古松树均已感病,疫情较为严重,需及时开展抗病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Xenocoumacin1(Xcn1)是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小肽类抗菌化合物,对真菌和细菌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在农业病害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Xcn1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机制、合成调控机制、抗菌作用机制以及防控植物疫病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高产Xcn1生产菌株的改良和产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2011―2013年在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SDS,SD01和SD0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3株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生物活性分析,并对分离株SDS对鸽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毒株SDS基因组全长为15192 bp,基因排列方式为3′-NP-P-M-F-HN-L-5′,3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新城疫强毒的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3个毒株与基因Ⅵ型NDV毒株聚于一簇,属于ClassⅡ系Ⅵb基因型。3个分离株F蛋白的融合肽和七肽重复区,HN蛋白的抗原中和表位存在多处突变,与单克隆抗体1E5、2F10的反应性也发生改变,表明3个分离株与疫苗株LaSota有明显的抗原差异。SDS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鸽自攻毒后5 d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滴鼻组和肌肉注射组的死亡率分别为60%和70%;病死鸽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腺胃乳头、腺胃肌胃交界及肠道出血,肝脏肿大,脾有淤血斑。滴鼻组在攻毒后5~14 d于喉头和泄殖腔检出排毒,而肌肉注射组在攻毒后3~14 d于喉头和泄殖腔有排毒。  相似文献   
6.
针对自然环境下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率低和晚疫病斑定位难的问题,基于大田环境中采集的马铃薯叶片图像,首先对马铃薯叶片病害进行识别,对比AlexNet、VGG16、InceptionV3、ResNet50、MobileNet五种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InceptionV3模型的识别效果准确率最高,可达98.00%。其次对马铃薯叶片的晚疫病斑进行检测,提出一种改进型的CenterNet-SPP模型,该模型通过特征提取网络获取对象的中心点,再通过中心点回归获得中心点偏移量、目标大小等图像信息,训练后的模型在验证集下的mAP可达90.03%,以F1为评价值分析对比其它目标检测模型,CenterNet-SPP模型的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4.93%,召回率为90.34%,F1值为92.58%,平均检测一张图像耗时0.10 s。为自然环境下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和检测提供较为全面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模型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传统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中特征提取主观性强及误识率高的问题,提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玉米病害进行识别。以玉米病害图像和健康图像共5种类别的玉米图像为研究对象,并采用LeNet模型进行试验。首先,按照8∶2的比例为每种玉米病害图像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通过试验组合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设置对准确率的影响,选出最佳参数。另外,选用Adam算法代替SGD算法来优化模型,通过指数衰减法调整学习率,将L2正则项添加到交叉熵函数中,并选择Dropout策略和ReLU激励函数。最后,确定了一个10层CNN网络结构。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花叶病、灰斑病、锈病、叶斑病和玉米健康识别率分别为95.83%、90.57%、100%、93.75%、100%,平均识别率达96%,平均计算时间为0.15 s。经试验结果比较,该模型识别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为玉米病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9.
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施用锌肥和不同遮阴程度互作对花生生长发育、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相比,施用锌肥能提高花生不同部位锌含量、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减少花生病害的发生,平均降低7.1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增加19.4%。相同施锌水平下,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花生不同部位锌的含量和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以及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花生的发病率比不遮阴对照增加4.8、10.2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降低16.5%、10.0%。在30%、70%的遮阴条件下,施用锌肥的花生产量比不施锌的分别提高21.1%、25.0%。本试验条件下,施用七水硫酸锌30 kg/hm2,使花生具有较强的抗低温寡照能力及抗病性能,增产显著,可在花生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A foliar nematode, Litylenchus crenatae ssp. mccannii, is associated with beech leaf disease (BLD) symptoms. Information about the types of tissues parasitized and how nematode populations fluctuate in these tissues over time is needed to improve surveys as well as understand the nematodes role in BLD. During this study, the nematode was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known range of BLD by researchers at both Canadian and US institutions using a modified pan method to extract nematodes. Monthly collections of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leav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May–October), and leaves and buds between growing seasons (November–March), revealed that nematodes were present in all tissue types. Progressively larger numbers of nematodes were detected in symptomatic leaves from Ohio and Ontario, with the greatest detections at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Smaller numbers of nematodes were detected in asymptomatic leaves from BLD‐infected trees, typically at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The nematode was detected overwintering in buds and detached leaves. The discovery of small numbers of nematodes in detached leaves at one location before BLD was detected indicates that nematodes may have been present before disease symptoms were expressed. Other nematodes, Plectus and Aphelenchoides spp., were infrequently detected in small numbers.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involvement of the nematode in BLD and indicate that symptoms develop only when certain requirements, such as infection of buds, are met. We also found that the nematode can be reliably detected in buds and leaves using the modified pan extra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