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发育阶段下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分析,探讨了杉木不同发育阶段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受到林木生长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表层最强烈;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表现出幼龄林阶段较高、其后开始明显下降且多数指标在近熟林阶段达到最低、成熟林阶段显著提高、至过熟林阶段达到整个生长发育最高水平的规律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的规律性变化与不同阶段下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近熟林—成熟林阶段有显著增加,其他阶段变化不显著。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土壤出现明显的负向极化变化趋势,在该阶段进行整地、施肥等营林措施可能会对林木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棉蚜对棉花生育期及温度条件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不同温度、棉花不同生育期及棉株不同部位上棉蚜的体型大小,结果表明,在20~32℃下随温度的升高,棉蚜个体变小,且高温胁近促使棉蚜往下部老叶转移;棉花顶芽下1~2叶片上蚜体显著大于其它叶位;1999年江苏南京在棉花苗、蕾和铃期,棉蚜体型大小无显著差异,但到吐絮期后则显著变小。温度与棉蚜累积产仔量间的二次函数模拟结果表明,棉花不同生育期,棉蚜的最大累积产仔量和最知道仔温度存在差异。不同温度下缺蚜日最大产仔量表现为苗、铃期小于花、蕾期;但高于28℃后差异缩小,并且高温使棉蚜的死亡高峰日提前。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监测水稻各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对植株氮素营养状况的跟踪和农业生产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选用我国南方水稻区栽培常用的早、晚稻品种各3个品种(系),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完熟期)分别采用活体法和离体法进行了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种测定方法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值在不同时期均呈现不同的差异,离体法测定的叶绿素含量及活体法测定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最高值均分布在抽穗期、灌浆期,即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交替时期;最低值出现在苗期、分蘖期。通过对早稻进行水稻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金优974的R2=0.832 7**,湘早籼31号的R2=0.838 6**,沈农606的R2=0.705 7**,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6.
7.
作物抗虫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的抗虫能力是其本身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一套防卫体系,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我国几十年的抗虫育种实践可以分为形态学抗虫育种、生化抗虫育种和基因工程抗虫育种3个阶段.作物的抗虫性同其它性状一样,是能够遗传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抗虫育种工作的深入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为筛选优异的抗虫材料奠定了基础.通过基因工程途径创造抗虫的基因工程植株,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必将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抗虫新品种,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利用行为生测考察了褐飞虱为害程度、水稻生育期和品种对水稻挥发物引诱褐飞虱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成虫10头/株和20头/株为害1 d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1头/株、5头/株、40头/株和80头/株为害1 d的,与空白对照相比不显示明显的引诱作用.稻虱缨小蜂对TN1未处理稻株挥发物的趋性不明显,并且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亦无明显差异;但受褐飞虱为害后,生育期60 d的稻株比90 d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品种未处理稻株间,TN1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地比Nabeshi强,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到褐飞虱为害后,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明显.汕优63比TN1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则明显弱于TN1.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早期发育阶段玉米上、中部籽粒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其功能,探明玉米粒位发育差异的分子机理。【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粒位效应显著的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为供试材料,90 000株/hm2密度下种植,在开花期人工饱和授粉后0、3、6、12 d取果穗上部与中部籽粒。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籽粒总蛋白,双向电泳分离后获得蛋白质图谱。分别以0、3、6、12 d中部籽粒的凝胶作为参考胶,将上部籽粒凝胶与其进行比对,利用Image master 2D 7.0软件分析籽粒早期发育不同阶段上、中粒位蛋白质表达的差异。通过 MALDI-TOF/TOF MS 质谱分析及 NCBI数据库搜索,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鉴定并分析其涉及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较高密度种植后,果穗籽粒早期发育阶段共检测到超过1000个清晰蛋白质点。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成对匹配分析,果穗上、中部籽粒早期发育阶段差异蛋白质点为66个,其中52个蛋白质点与NCBI数据库匹配,鉴定率为78.8%。差异蛋白质涉及籽粒呼吸与能量代谢(10个蛋白质点,19%)、胁迫与防御(9个蛋白质点,17%)、蛋白质代谢(9个蛋白质点,17%)、氮代谢(6个蛋白质点,11%)、细胞分化与增殖(5个蛋白质点,10%)、转录与翻译(5个蛋白质点,10%)、次生物质代谢(3个蛋白质点,6%)等功能范畴。对相关的差异蛋白质表达丰度分析,与中部籽粒相比,上部籽粒涉及细胞分化与增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大部分蛋白质在一个或多个时间段内均显著下调,说明上部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及呼吸能量代谢能力显著降低。同时,上部籽粒涉及胁迫与防御的多种抗氧化酶系、乙二醛酶1以及涉及蛋白质代谢的4个分子伴侣蛋白质在发育早期也处于低水平表达,说明上部籽粒应对逆境条件防御能力较弱且蛋白质结构不稳定。另外,与中部籽粒相比,上部籽粒氮代谢中丙氨酸转氨酶以及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1在授粉后6—12 d内均下调表达,说明上部籽粒氮同化能力较弱,影响后续的氨基酸合成与蛋白质代谢过程。【结论】与果穗中部籽粒相比,上部籽粒细胞分化与增殖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较低,呼吸与能量代谢能力较弱,导致上部籽粒库容与库活性降低。另外,面对氧化应激等逆境时,上部籽粒相关的抗氧化酶以及分子伴侣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致使其防御能力低于中部籽粒。丙氨酸转氨酶、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1(SAMS)的差异表达也可能是导致粒位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阶段草鱼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及其昼夜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鱼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酶活力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0d组的草鱼肝胰脏及前、中、后肠消化酶活力高于30d组和150d组的;肝胰脏及前、中、后肠蛋白酶活力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7:00(1:00)、17:00、1:00、1:00;淀粉酶活力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3:00、17:00(5:00)、21:00、21:00(5:00);脂肪酶活力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7:00、17:00、17:00、17:00(1:00)。因此认为,草鱼消化酶活力与草鱼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具有组织差异性,且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