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7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完全免费 | 48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92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46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镉处理对乌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67,自引:9,他引:58
采用室内培养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镉处理对乌麦及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状况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镉处理对乌麦及小麦的种子萌发具有低浓度下的激活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抑制效应;对幼苗苗长具有胁迫初期低浓度下的激活效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转而表现为抑制效应;对幼苗根长具有极显著的抑制效应。幼苗的生长状况比种子萌发更能体现镉毒性的大小,尤其根长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指示植物受重金属毒性影响的指标。(2)镉处理对乌麦及小麦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具有激活效应,且随着镉浓度的增加激活效应逐渐增强;对过氧化氢酶(CAT)存在胁迫初期的激活效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转而表现为抑制效应,且随着镉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存在胁迫初期低浓度下的激活效应,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转而表现为抑制效应,且随着镉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三种抗氧化酶均可被激活以抵抗镉的胁迫,但过氧化物酶(POD)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30~35℃高温胁迫条件下,对早熟花椰菜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片抗氧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5℃高温胁迫情况下,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下降25%以上;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 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低于对照。另一方面,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抗坏血酸(ASA、DASA)和谷胱甘肽(GSH、GSS 相似文献
3.
黄芪多糖提高鸡抗氧化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实验观察了黄芪多糖 (APS)对正常雏鸡血清中GSH -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日龄 (5d、 14d、 2 5d)、不同APS剂量 (0、 2 5、 5、 10mg/只 )水平下 ,以点眼滴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不同给药方式使用APS后 ,各试验组血清GSH -Px、SOD活性均表现显著升高 (p <0 0 5 ) ,MDA含量均表现显著降低 (p <0 0 5 )。表明APS可提高鸡的抗氧化作用 ,提示APS可通过增强免疫器官中GSH -Px、SOD活性提高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4.
铅胁迫下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采用现场采集植物样品、室内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铅胁迫对铅富集生态型和非富集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480mg·L-1处理水平,富集生态型东南景天的叶片干重,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MDA水平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别。非富集生态型的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两种生态型的SOD、POD、CAT活性在铅胁迫下均比对照有所增加,但富集生态型增加的程度低于非富集生态型。由此推测,在相同铅胁迫下,富集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细胞的受害程度小于非富集生态型。富集生态型叶片铅含量与叶片POD、CAT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非富集生态型叶片铅含量与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与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砂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5、10、30、50μmol·L-1)Cd胁迫对萌发大豆种子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μmol·L-1)Cd处理下,在萌发初期(1~3d)大豆种子中O2-产生速率、H2O2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萌发第3d大豆种子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萌发第4~6dCd对SOD、CAT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同时MAD含量和种子外渗电导率显著升高;高浓度(10、30、50μmol·L-1)Cd处理下,萌发2~6d种子中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和外渗电导率显著增加,SOD和CAT活性明显下降;Cd对萌发大豆种子中过氧化物酶(POD)具有激活效应,且随着Cd浓度的增加激活效应逐渐增强。大豆种子萌发受Cd胁迫伤害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失衡,从而造成膜脂过氧化加剧。 相似文献
6.
盐胁迫下3种杨树的抗氧化能力与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以抗盐性不同的胡杨、群众杨和I 2 14杨3种杨树为材料,对NaCl胁迫下叶片中的盐离子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3种杨树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及其与抗盐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长期且不断提高的盐胁迫下,群众杨叶片中Na+、Cl- 离子浓度不断升高,特别是在盐处理后的第2 8d ,叶片中的盐离子含量达到最高时,SOD和POD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叶片中MDA的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随之大幅度上升,叶片出现了严重的盐害症状.与群众杨相比,I 2 14杨叶片中Na+、Cl- 浓度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其MDA和电解质外渗率增加幅度较小,盐害症状也较轻.与前两种杨树明显不同,胡杨在轻度盐胁迫下(土壤NaCl浓度5 8 5mmol L) ,叶片中SOD和POD的活性就显著上升,并且在盐胁迫期间,胡杨叶片中盐离子含量、MDA的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长期盐胁迫条件下,群众杨和I 2 14杨叶片中电解质外渗率的增加与盐离子的大量积累有关,而叶片电解质外渗主要是膜脂过氧化的结果.活性氧清除酶(SOD、POD)活性的下降,是导致这两种杨树膜脂过氧化和电解质外渗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胡杨在盐胁迫初始阶段就能大幅度上调SOD、POD活性,以避免活性氧对膜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在灌浆最快时期(花后19~21 d)、温度(25℃、30℃、35℃、40℃)、大气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剑叶抗氧化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高温胁迫对中筋小麦扬麦12 SOD、CAT活性的伤害大于弱筋小麦扬麦9号,对扬麦9号POD活性的伤害大于扬麦12,扬麦12 MDA积累速率大于扬麦9号。高温胁迫导致千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A)研究了提取溶剂、时间和料液比等芹菜黄酮提取条件,比较了提取物粗品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芹菜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芹菜干粉为原料,以体积分数4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15(m∶V),提取时间2.5h,提取温度80℃。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提取3次,芹菜黄酮提取物粗品得率为5.18%,粗品中黄酮含量为43g/kg。芹菜黄酮提取物粗品表现出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10.1和8mg/L(以黄酮计),其抗氧化能力略低于槲皮素而强于维生素C。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黑米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为活性跟踪指标,对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部后得到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抗氧化主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ESI-MS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的5种溶剂萃取物以水部和正丁醇部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83和392 ku·g-1,其中,从水部可得到4种抗氧化主活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976、878、1 134和1 087 ku·g-1。波谱结构解析表明,4种成分均为花色苷类化合物,分别是锦葵素、天竺葵素-3.5-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 5-二葡萄糖苷。【结论】花色苷类化合物是黑米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44~3.56 mmol·g-1、7.05~74.82 mg·g-1和0.22~1.87 mg·g-1,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类型及不同生态区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黑大豆/黄大豆、黑大豆春播/秋播、夏播/秋播、东北春/南方春、东北春/南方夏、北方春/南方春、北方春/南方夏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总体趋势是北方春最高,东北春次之,南方春最弱。127份黑大豆种质可聚成6大类群,分别由3、24、20、31、37和12份种质组成。黑大豆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中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结论】黑大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种皮中所含的多酚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