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0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 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 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 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相似文献
2.
多熟制稻作区水田旋耕埋草机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我国南方油-稻、麦-稻、稻-稻、肥-稻等多种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并存,水稻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田间的秸秆愈留愈高,传统人畜力和常规机械耕整方式难以将其翻埋还田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阐述了最新研制成功的专利技术及装备船式旋耕埋草机的基本结构、工作机理与试验结果.通过机船合一、结构组合、性能综合所构建的本作业机组,体现了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水田现代耕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4.
河西灌区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播种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河西灌区储水灌溉条件下进行了秸秆覆盖免耕(NTS)、秸秆还田(CTS)和常规耕作(CTB)对春小麦播种出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的播种期,3种耕作方式的平均日均地温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在同一时间NTS的地温小于相同土层CTS和CTB,NTS在5 cm处14∶00的地温比CTS和CTB分别低0.7~4.6℃和1.2~6.1℃.NTS的地温日变化趋势相对缓和.苗期全天5 cm处的地温NTS比CTS和CTB分别低-1.40~2.90℃和-0.60~3.70℃.NTS造成的“低温效应”对种子发芽不利,所以尽管NTS的播种时间比CTB和CTS推迟了一周,但出苗率仍远低于CTS和CTB.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不同养殖场鸡、猪、牛粪便自然堆放条件下粪便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吉林省部分养殖场不同类型畜禽粪便Cu、Zn含量,以及粪便自然堆放对土壤Cu、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猪粪和牛粪中Cu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7.12~26.04mg·kg-(1风干样,下同)(均值18.24mg·kg-1)、87.99~463.7mg·kg-(1均值243.6mg·kg-1)、3.95~27.63mg·kg-(1均值12.28mg·kg-1);Zn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179.2~340.8mg·kg-(1均值276.9mg·kg-1)、140.5~455.8mg·kg-(1均值381.8mg·kg-1)、150.5~292.3mg·kg-(1均值188.1mg·kg-1)。不同类型粪便中Cu、Zn含量均是猪粪>鸡粪>牛粪,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均是Zn>Cu。在自然堆放条件下,鸡粪和猪粪中的Cu可从粪便向底土迁移,迁移量随粪便中C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而牛粪在自然堆放过程中对底土的Cu含量影响不显著,粪底土Cu含量分布规律为猪粪底土>鸡粪底土>牛粪底土;鸡粪、猪粪和... 相似文献
6.
南疆麦茬复播水稻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1
新疆阿克苏地区以南年≥10℃有效积温4000℃左右,适合种植麦茬水稻,并可以实行稻麦两熟制。介绍新疆麦茬水稻的生育特点,提出了培育壮秧、抢收抢栽、合理密植、早促分蘖、平衡肥力、管好水层、适时适度烤田、适期收割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工番茄“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的深耕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试验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对土壤进行深松处理,以未深松处理的“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深松土壤31~40cm及41~50cm剖面中土壤容重基本一致都为1.32g/cm3与深松土壤中这两个剖面内土壤容重(31~40cm内为:1.31g/cm3,41~50cm内为:1.26g/cm3)存在差异;未深松的土壤中犁底层阻碍了根系的下扎,虽然根系能穿透犁底层,但对后期根系的进一步生长分布造成了影响,而经过深松处理的土壤打破了犁底层引导根系向深度层次分布,让根系在深度范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养分空间;在滴入同等量的水分时,由于打破了犁底层减少了对水分的阻碍,深松土壤中水分是往下迁移,从而增加了水分的有效利用性,利于根系的深度层次的分布,而未深松中滴水后土壤中由于犁底层的阻碍水分是横向迁移,引导了根系在浅层分布;深松处理下各品种各性状比未深松处理的各性状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植株茎基部粗呈显著性差异,深松处理下植株的茎基部粗比未深松处理的要粗,叶片数比未深松处理的要多,并且株高也没有相应过高的增加,这说明深松有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及增加产量,提高品质,避免因滴灌频繁滴水而造成的徒长。 相似文献
8.
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后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简称麦秸覆盖还田)、麦秸全量翻埋还田栽稻(简称麦秸翻埋还田)和留5 cm根茬翻埋还田栽稻(简称根茬翻埋还田)3种处理下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量(纯氮195 kg/hm2)下,麦秸覆盖还田后85 d可自然腐解69%,无需增施氮肥。与根茬翻埋还田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3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2.1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7.8%、12.2%和52.3%;水稻生长后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1.1%。同时麦秸覆盖还田可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保护性耕作下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碳的动态变化,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10 cm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分层受耕作方式影响大,而活性碳分层受秸秆还田影响大.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各层总有机碳,免耕提高土壤0~10 cm总有机碳,而旋耕和翻耕提高土壤10~20 cm总有机碳;其中旋耕提高土壤0~10 cm总有机碳,以及翻耕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各层总有机碳具有可持续增加的潜力.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提高土壤0~20 cm土层活性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0~10 cm总有机碳、活性碳、稳态碳、碳库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同时提高了10~20 cm各项碳库指数,但降低了0~10 cm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免耕和旋耕分别提高土壤0~10 cm和10~20 cm的各项碳库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耕作方式为主区(旋茬处理和旋茬后再深松处理);品种为副主区(郑单958和登海3号);尿素类型为副区(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用量均为225 kg N·hm<'-2>).[结果]相同耕作方式、施氮水平和品种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较高,而收获期较低,实现了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控释尿素处理的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深松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与郑单958相比,登海3号有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控释尿素、深松和品种间有明显的正耦合效应,利于旱作高产.[结论]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和较高的灌浆速率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半湿润玉米种植区,选用适宜品种、施用控释尿素并结合深松,可以更好地调控土壤的水分供应状况,实现土壤水分供应与作物需水的时空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