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3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林业   207篇
农学   145篇
基础科学   77篇
  415篇
综合类   977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疫灾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灾害链分析疫灾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1)自公元1368年至1911年,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共计发生156次,平均3.49a发生一次;波及的县次共计492县次,平均每年发生0.9县;明末与明清交替时期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最为频繁,影响范围最广。2)空间分布上,驿路、内河航运沿线和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区、水旱蝗等灾害频发区,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频发区。3)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灾害链共有26种,疫灾多为气候异常引起的自然灾害(水、旱、蝗)、饥荒和战争的衍生,并且与它们都具有极显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关性,与疫灾的相关程度,在时间尺度上,水灾>旱灾>蝗灾>战争;在空间尺度上,水灾>旱灾>战争>蝗灾,以水灾与疫灾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黏土矿物改良剂在新垦耕地地力提升中的作用,选择膨润土、高岭石、沸石和硅藻土4种黏土矿物,在添加量为10%的条件下,采用培养试验研究其对有机肥料矿化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添加黏土矿物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其效果由强到弱为膨润土、高岭石、硅藻土、沸石;团聚体分析和重液分组结果表明,添加黏土矿物可显著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促进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形成。研究认为,黏土矿物增加有机碳稳定性是其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与经济的损失,本文基于灾害学理论,运用数理统计的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7年旱灾、水灾、风雹灾与低温成灾4种极端气候事件对广西区农作物成灾、受灾面积的影响。并用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因素响应频率来近似代替一定区域极端气候发生的概率,结合1978—2017年4种极端气候事件灾损评估,对广西区旱灾、水灾、风雹灾与低温成灾进行时空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广西区农作物因灾致损程度为:旱灾>水灾>低温成灾>风雹灾;(2)广西区由旱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呈下降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中部与西部逐步变化至西南部与东北部;(3)广西区由水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南部向中西部逐渐变化;(4)广西区由风雹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下降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北部与南部向中部与南部逐渐变化;(5)广西区由低温成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4.
In the Philippines, calls for creating ‘global’,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cities are placing urban poor communities in increasingly precarious positions. These communities have long been the target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modernisation’ efforts; more recently the erasure of informal settlements from Philippine cities is being bolstered at the behes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DRM) agendas. In Metro Cebu, flood management has been at the heart of DRM and broader urban development discussions, and is serving as justification for the demoli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informal settler communities in areas classed as ‘danger zones’. Using Kusno's (2010) interpretation of the ‘exemplary centr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this paper interro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M, worlding aspirations (Roy and Ong, 2011) and market‐oriented urbanisation in Cebu, and considers the socio‐spati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intersecting processes for urban poor communities. Through analysing the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in framings of certain bodies and spaces as being ‘of risk’ or ‘at risk’ over others, I argue that the epistemologies of modernity, disaster risk and resilience endorsed and propagated by the state are facilitating processes of displacement and dispossession that serve elite commercial interests under the auspices of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pro‐poo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特征,为该区旱涝灾害防治决策、牧区生态重建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南方农牧交错带1960—2017年20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反距离权重插值、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南方农牧交错带近58 a的降水特征及旱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①近58 a以来南方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以3.98 mm/10 a的速率在增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用M-K方法检测出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②受气候、大气环流、地形、海拔高差、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维西—理塘—若尔盖为界,西北部降水量少,东南部降水量多,降水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③研究区年降水量的增减变化以松潘—马尔康—新龙—理塘—稻城一线为界线,该线以东地区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发展,以西地区的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结论]研究区20世纪60—70年代旱灾发生的频率略高,80—90年代涝灾发生的频率较高,2000年以来旱涝灾害呈明显的减弱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In many disaster settings, top‐down responses emphasise ‘expert‐led’ solutions that often involve relocating disaster‐affected communities. While the intention might be to move people from harm's way and facilitate recovery, failure to attend to local pre‐disaster circumstances 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wer,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within and around affected communities often sees resettlement reconfigure as displacement or disconnection. This oversight may even usher in a new phase of dispossession and disadvantage for marginalised groups (particularly in colonial settings). This paper explores experiences in Australia, Japan and Taiwan to reflect on what issues of local sociality, local culture and local resilience need to be attended to in framing ‘better’ disaster responses.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1983―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综合损失率与SPI的关系。【方法】利用1983―2015年西南地区旱灾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旱灾在1983―2015年的变化规律及发生概率;利用40个代表站点1960—2015年的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月、季和年尺度SPI值,进一步研究了1983―2015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综合损失率与SPI的相关关系。【结果】1983―2015年西南地区干旱的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79%、5.84%、1.30%和4.86%,除云南的旱灾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外,其他省份和整个西南地区的旱灾呈下降趋势,各省旱灾情况较为接近,其中云南和贵州的旱灾情况比广西和四川严重,西南地区干旱综合损失率大于6%的概率为29.8%。【结论】除云南省干旱综合损失率与5月SPI值最为相关外,其他省份和西南地区干旱综合损失率都与8月、夏季和年尺度的SPI值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局地暴雨天气的成因,以期为此类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指示,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鲁西北地区2012年7月4—5日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特征和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西风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聊城地区水汽通量散度所揭示的强水汽辐合时间与垂直运动发展增强时间没有很好的对应,因此此次强降水时间较短;暴雨落区与强上升运动的发展区域在空间上相关性更好;对流层低层辐合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暴雨;此次暴雨过程的局地特点可以用中小尺度系统进行解释,而中小尺度系统的跟踪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站资料的开发应用;多普勒雷达的强雷达回波单体和阵风锋能较好地解释此次局地暴雨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应当重视对土壤污染的防范与治理,尤其要重视法律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应用。介绍黑龙江省的土壤污染现状,分析黑龙江省农田土壤防治的法律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的建议,以指导该省土壤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内涵和上海市耕地质量成果应用条件分析,构建以数量平衡为前提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运行机制。该机制框架包括耕地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占补平衡指标储备机制、占补平衡指标跨区使用机制和占补平衡实施经济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以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