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篇 |
完全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7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板栗基因组DNA几种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板栗基因组DNA几种提取方法获得的DNA质量分析,表明改良SDS法是最为理想的提取方法,能满足RAPD及其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板栗多酚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解决板栗加工褐变的问题,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板栗果肉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分别求出该酶的适宜温度为40~60 C,最适pH值为4.0和7.0,Vmax=0.93吸光度/min,Km=76.15mmol/L.并探讨了该酶的热稳定性以及抑制剂氯化钠、柠檬酸、四硼酸钠、亚硫酸氢钠和抗坏血酸对酶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板栗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17个板栗品种(系)栗实单粒重、干物质、淀粉、总糖等指标的测试数据,建立了各指标的线性隶属函数;在对各隶属度进行加权平均的基础上,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进行品质排序,确定出燕山短枝、达1-3、10-14、官厅10号、燕昌等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5.
6.
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研究测定了20个不同抗病性的锥栗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及同工酶.结果表明,接种后72h起,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比活性均比感病品种高,各个品种的酶活性及比活性均在接种后120h时达到最高峰.接种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不能显示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接种后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抗病品种增加2条,中抗品种增加1~2条,感病品种增加0~1条. 相似文献
7.
板栗壳色素抑菌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板栗壳色素对几种常见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板栗壳色素中含有黄酮类物质,一定浓度的色素溶液对供试菌种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处理对色素的抑菌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板栗害虫发生特征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1988-1994年对安徽省板栗害虫的研究,查明了现阶段板栗害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发生率、发生量、发生类型和成灾格局,提出板栗害虫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表明在454种板栗害虫中,发生轻微、中等、严重的害虫分别为414种、22种和18种,分别占总数的91.2%、48%和4.0%。害虫的垂直结构为根部害虫16种、干部51种、叶部299种、枝梢101种和果实害虫7种,分别占总数的3.5%、11.2%、61.5%、22.3%和1.5%;害虫总体发生率95.8%,其中危害程度轻微(+)、中等(++)、严重(+++)发生率分别为38.2%、33.2%和24.4%;重要板栗害虫的发生类型为低发生型414种(占91.2%)、偶发生型7种(占1.5%),间发生型23种(占5.1%)和高发生型10种(占2.2%);主要害虫成灾区域特征为广泛型7种、地区型8种、局部型3种。 相似文献
9.
10.
以板栗苞和牛粪为原料,在北京市密云板栗生态园中进行了为期40d的高温好氧堆肥.板栗苞取自密云水库库区板栗生态园,牛粪取自周边养牛场的奶牛粪便,初始混合物料C/N为25~30,含水量在55%~60%,采用人工翻堆的方法进行通风.结果表明,由于板栗苞与牛粪都是术质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物料,所以在堆制结束时.堆肥中的粗纤维含鼍仍有10.11%,整个过程中粗纤维降解率为57.25%.水溶性硝态氮在堆肥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铵态氮损失比较严重,比初始物料减少了33.30%.在堆肥结束时,C/N基本稳定在20左右.在堆制20 d后,发芽指数(GI)已上升到了80%以上.说明板栗苞和牛粪堆肥40 d后基本可以达到腐熟,但堆肥中仍残存部分有形的板栗苞,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板栗苞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