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4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林业   182篇
农学   763篇
基础科学   102篇
  927篇
综合类   3592篇
农作物   730篇
水产渔业   177篇
畜牧兽医   328篇
园艺   431篇
植物保护   12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差异和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积累规律,本研究以6个品种余甘子果实为试材,比较不同时期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描绘维生素C积累动态曲线。结果表明,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丰富,适宜作为食品加工和保健品的开发利用;其中秋白品种维生素C含量最高,适宜作为加工和遗传育种的原材料;余甘子果实作为加工原材料适宜采收期为10月20日左右;维生素C 的积累分为快速积累阶段,缓慢积累阶段,下降阶段,稳定阶段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大麦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β-葡聚糖积累特性,及淀粉各组分与β-葡聚糖的关系,以2个皮大麦、1个裸大麦和1个糯裸大麦为试验材料,测定花后7、14、21、28d淀粉各组分及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甘啤6号淀粉各组分含量随灌浆推进均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甘垦啤7号和甘垦6号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花后21d有1个峰值。糯大麦C 2-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非糯大麦;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整个灌浆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β-葡聚糖含量均随灌浆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成熟期含量最高;整个灌浆期糯大麦C 2-1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与β-葡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作为高β-葡聚糖品种选育的一个指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直链淀粉、β-葡聚糖最终积累量与积累起势与有效积累时间有关,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高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3.
4.
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设常规塑料地膜覆盖、液体地膜覆盖、施撒保水剂3种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3种栽培技术措施对花生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液体地膜覆盖表现最好,花生结荚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基因型的普通白菜为试材,研究盆栽和池栽两种栽培方式下土壤中Cd 浓度对普通白菜Cd 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模式下普通白菜的Cd 累积量均随着土壤Cd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品种间差异明显;盆栽普通白菜的Cd累积量总体上高于池栽,在土壤Cd 浓度为1.08 mg·kg-1 时盆栽普通白菜Cd 累积量均值为115.08 μg·kg-1,而池栽仅为64.57μg·kg-1。  相似文献   
6.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以连麦抗1(LMK1,白粒小麦)、CM-L3(蓝粒小麦)和CM-Z2(紫粒小麦)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色素及功能营养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值,且连麦抗1籽粒中的叶绿素含量高于CM-Z2和CM-L3的;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表现为CM-Z2和CM-L3在花后14 d出现峰值,而连麦抗1在花后21 d出现峰值;CM-L3和CM-Z2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前者的含量低于后者的含量,而连麦抗1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很低且在各时期基本上无差异;不同品种(系)籽粒中微量元素Fe和Zn的积累均表现为CM-Z2>CM-L3>连麦抗1,而Mn、Cu含量存在品种(系)间差异,但未与籽粒颜色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灌浆前期,白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较高,而在灌浆中后期紫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和蓝粒小麦的.  相似文献   
9.
以生活污泥、钝化剂和"绿冠F1"小油菜为试材,采用盆栽培养试验法,研究6种钝化剂对生活污泥重金属Cd钝化特征,以及污泥不同施用量和是否配施钝化剂对油菜生长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生活污泥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粉煤灰能显著降低城市生活污泥中有效态Cd含量.施用污泥能够显著增加蔬菜产量、提高土壤含水量、pH和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和植株Cd浓度,提高了污染风险;但是污泥和粉煤灰的配施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和植株可食用部分Cd含量.综合分析,添加粉煤灰的4.0%污泥处理对于增加蔬菜产量和品质、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以及蔬菜可食用部分Cd含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高原农区春青稞农田耗水规律、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以"喜马拉22"为试材,于田间设置了75%~80%θ_f(CF)、65%~70%θ_f(QK_1)、55%~60%θ_f(QK_2)和45%~50%θ_f(QK_3) 4个土壤水分下限调控水平和1个旱作处理(CK),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水平调控下的春青稞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春青稞生育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回升的趋势,且二者随土壤水分调控下限的降低呈直线下降,耗水强度基本在5 mm/d左右浮动。灌水较旱作处理提高了春青稞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增幅16.08%。QK_1、QK_2、QK_3较CF降低了春青稞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相对生长率,且生长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对生长率随土壤水分调控下限的降低而减小。干物质积累与气象因子间的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干物质积累间线性关系极显著,相关系数r=0.980 3。灌水较旱作处理提高了春青稞产量,增产幅度介于11.74%~53.46%之间。当土壤水分调控下限降至55%~60%θ_f时,春青稞产量达6 237.05 kg/hm~2,较CF提高28.30%。春青稞产量与生长季降雨量极显著正相关(r=0.994 5),与气温极显著负相关(r=-0.974),二者对产量的综合影响系数达99.23%,说明生长季降雨量、气温是影响高原农区春青稞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