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陕西省千阳县萨能羊种羊场的产奶羊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5个胎次87只产奶羊的新鲜乳样,用气相色谱仪和乳成分测定仪分别测定了鲜乳的中、短链脂肪酸组成和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胎次间丁酸(C4∶0)、己酸(C6∶0)、辛酸(C8∶0)和葵酸(C10∶0)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胎次对月桂酸(C12∶0)和肉豆蔻酸(C14∶0)含量的影响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长链脂肪酸中除亚油酸(C18∶2)含量在胎次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油酸(C18∶1)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成分中乳糖含量在不同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乳脂含量、乳蛋白含量、乳中干物质含量、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在不同胎次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胎次对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按不同胎次进行分组,在每组中随机抽取30头母猪生产记录,统计分析母猪不同胎次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母猪的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初生窝重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到第4胎达到高峰,以后随着胎次的增加繁殖性能缓慢下降,呈一定的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不同胎次及产奶月份甘南黑牦牛乳常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30头雌黑牦牛,分夏季牧场(麻木索那牧场)和冬季牧场(沙冒牧场)采样,分别测定了不同胎次和产奶月份黑牦牛乳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固形物和灰分),研究了甘南黑牦牛乳营养成分随胎次及产奶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胎次间黑牦牛乳常规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产奶月份黑牦牛乳的常规营养成分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5.
放牧新疆褐牛年龄胎次对体尺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昭苏县测定的1 338头不同年龄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体重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新疆褐牛年龄、胎次与体尺、体重之间的关系和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生长规律,为有计划的开展育种工作和提高褐牛的终生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年龄和胎次对体尺、体重有显着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新疆褐牛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2岁以前生长发育迅速,是牛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到2岁时平均体重可达成年(按4岁为成年)牛体重的80%以上,体高、体长等主要体尺指标可达成年牛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华南地区季节变化、繁育胎次、泌乳时期对泌乳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广州某规模化牛场2015年全年10 450头次的荷斯坦牛的奶牛群改良计划(DHI)测定数据,提取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和脂蛋比等泌乳性状数据,运用统计模型评估季节、胎次、泌乳时期等因素对泌乳性状的影响,分析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季节、泌乳时期和胎次分别对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01)。夏季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1);在乳成分上,夏季的各项指标均为最低值,且极显著低于春冬季节(P0.01),春季各项指标值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产奶量和乳蛋白率在12月(非气温最低的1月)达到最高值;不同胎次牛的产奶量上,1胎牛在第3个泌乳月份达到泌乳高峰,其他胎次牛则出现在第2个泌乳月且峰值高于1胎牛,但1胎牛产奶量下降速率明显低于其他胎次牛。1胎至2胎牛产奶总量逐渐升高,之后随着胎次的增加而下降;从乳成分的变化来看,各项指标在第1胎次时最高,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步降低,到4和5胎时出现增加。在泌乳时期内,脂蛋比出现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规律,且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63,P0.01)。【结论】华南地区泌乳牛不仅遭受长期的热应激影响,在冬季同样受到低温冷应激作用而制约其泌乳性能。高胎次(3胎以上)奶牛所占的群体比例较低导致全年泌乳胎次较低,同时当前的日粮营养和饲养水平已严重阻碍高胎次牛在泌乳后期的生产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满足对奶牛饲养管理的季节性调控,探索乳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北方荷斯坦泌乳奶牛牛群生乳DHI测定数据,按第1胎到第4胎对泌乳奶牛的乳成分(乳蛋白率、乳脂肪率)进行分组,将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获得乳蛋白率观察数据6 114个,乳脂肪率观察数据5 871个;假设以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两者的互作作为影响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变化的因素,采用SAS软件的GLM过程,建立统计分析模型.[结果]①在不分胎次(仅对1-4胎)对牛群自然月份乳成分的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不同月份之间的乳成分数据总体呈现显著差异(P<0.05)(尽管有些月份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乳蛋白率在9月最高(3.187%),在7月最低(3.016%);乳脂肪率在2月最高(4.137%),在7月最低(3.845%);②在不分月份(1-12个月)对牛群不同胎次乳成分的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不同胎次之间乳成分数据也呈现显著差异(P<0.05)(尽管有些胎次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乳蛋白率在第2胎最高(3.114%),在第4胎最低(3.066%);乳脂肪率在第2和第3胎分别达到最高(3.98 3%和3.973%),在第4胎最低(3.923%);③利用wood模型,建立了不同胎次混合牛群的乳蛋白率(MPP,%)及乳脂肪率(MFP,%)与自然月份之间的关系方程,即MPP=3.094x-0.0464× e0.0117x和MFP=4.2116x-0.0344×e0.0276x(x代表月份).[结论]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两者的互作均极显著影响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P<0.001),而且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分别与自然月份存在wood模式的变化规律.获得的研究结果为准确调控牛群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保证在特定月份的生乳品质达到收购标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新疆地区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影响。【方法】采用SAS8.1软件对影响产犊间隔因素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结果】不同场地对产犊间隔的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对产犊间隔有显著影响(P<0.05),产犊间隔随胎次增加有延长的趋势;不同产犊季节对产犊间隔有极显著影响(P<0.01),冬春季节产犊间隔明显高于夏秋季节;不同产奶量对产犊间隔有极显著影响(P<0.01),产犊间隔随着产奶量的增加而延长。【结论】产犊季节和产奶量是影响产犊间隔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牛场2009年DHI报告的体细胞数大小来分析隐性乳房炎在不同牛场、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存在差异,牛场1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个场(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牛场3在第6、7、8和第12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牛场1在4胎以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与其他2个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有关,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有关。各个牛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及DHI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荷斯坦奶牛305 d产奶量的影响。【方法】采用SAS8.1软件对影响305 d产奶量的因素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结果】不同年度对305 d产奶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产犊季节对305 d产奶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冬季产奶量最高,夏季产奶量最低;不同胎次对305 d产奶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305 d产奶量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产奶量也逐渐增加,5胎后开始下降;不同初产月龄对305 d产奶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当初产年龄在24~26月龄间产奶量最高。【结论】年度、产犊季节、胎次和初产月龄均是影响荷斯坦奶牛305 d产奶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