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25篇
  187篇
综合类   287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65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山东省东营市,以21个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初花期的干草产量、株高、鲜干比、分枝数、枝条重、根茎粗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居前3位的是巨能801、WL-SALT、WL363HQ,鲜干比居于前3位的是WL-SALT、中苜3号、Bara 416 WET,年干草产量居前3位的是中苜1号、巨能801、601FY。综合株高、鲜干比、根茎粗、产量、分枝数等因素分析,中苜3号、巨能801、WL-SALT、WL363HQ表现突出,这些品种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山东农业科学》2019,(5):165-172
盐碱土区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农户对有机肥施用技术的采纳与推广是该地区一项重要的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通过对山东省4县61村150个典型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地区农户有机肥施用的认知水平、行为结果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户对有机肥施用的认知水平较高,65.4%的农户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增施有机肥,决策得分结果近似正态分布;但农户施用有机肥的行为水平较低,回归方程的常数值较大且为负值;其中,施用有机肥的依据、有机肥在总施肥量的占比这两个因素对有机肥施用行为的正向影响最强烈,并且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对盐碱地的认知因素负向影响最强烈,并且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今后应提升农民盐碱地改良的综合技术水平,并进行有机肥施用指导,制定有机肥补贴政策,推动有机肥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盐地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了盐地碱蓬湿地土壤磷素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盐地碱蓬湿地土壤总磷(TP)、有效磷(AP)和AP/TP比值的变化趋势相似,且具有高度的时间异质性,都呈现秋季低、夏季和次年春季高的"V"形分布特征;湿地土壤TP水平较高,已超过生态毒性的最低阈值(600 mg·kg~(-1)),但该区土壤AP/TP比值低于磷的生物利用度的阈值(2%);湿地土壤TP储量随夏季、秋季、次年春季呈依次减少的变化趋势,AP储量也呈现秋季低、夏春季高的"V"形分布特征;湿地土壤TP、AP含量和储量在两个土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湿地土壤TP和土壤含水量(P0.05)、Al和Mg(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和土壤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AP和土壤含水量及容重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磷素与土壤有机质、土壤pH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总体上,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湿地土壤磷的垂直变异性不大,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性,其含量与土壤铝镁化合物以及土壤盐度和含水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孙福来 《中国种业》2019,(12):30-33
棉花种植曾经是黄河三角洲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尽管近些年我国棉花生产持续萎缩,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种植面积也在连续下降。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大面积适宜种植棉花的盐碱地,棉花生产仍然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通过系统分析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区对棉花品种的需求,提出了该区棉花品种改良的策略与方向,并进一步简要介绍了目前筛选出的几个适宜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区推广的轻简高效型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韩琭  杨勇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4):284-291
[目的] 统计分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足迹与各类型土地利用状况,为该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和因子探测器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5—2019年生态足迹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研究区生态足迹自2010—2019年呈现较快上升态势,生态承载力缓慢提升,赤字有所扩大。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区域发展阶段可分为平稳期、上升期和转型期,其中中部和西北部生态足迹明显高于东部和西南部。③各影响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耕地生产和工业化发展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足迹影响最强,其余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密度 > 道路密度 > 城镇化率 > 水产养殖。[结论] 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变化趋势稳定,耕地与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占区域生态足迹较大比重;②区域生态足迹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增趋势,且高值区多集中于内陆地区和黄河沿线城市;③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核心发展要素,水域开发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应从耕地保护、产业链升级、数字赋能、生态修复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6.
探究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水平与盐生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是理清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步骤。采用Biolog-FF微孔板培养法,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盐生植被下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每孔平均吸光值(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表现为白茅罗布麻柽柳马绊草光板地,20~40cm土层则表现为白茅马绊草柽柳罗布麻光板地,即随盐生植被正向演替,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的香农-威尔指数H、丰富度指数S和辛普森指数D按演替顺序均有显著提高,同一样地不同土层中,除马绊草群落,其余样地的3种指数均表现为0~20 cm20~40cm,说明盐生植被正向演替过程改善了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了群落中常见物种的优势度。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真菌吸光值、真菌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土壤有机质、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显著促进了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土壤含盐量则显著抑制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P0.05);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纤维醇、鸟氨酸和D-甘露醇等是0~20 cm土层下土壤真菌利用的主要碳源,D-山梨醇、丙三醇和L-天冬氨酸等则是20~40 cm土层下土壤真菌利用的主要碳源,表明糖类、醇类和酸类是控制土壤真菌碳源代谢发生差异的主要碳源。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水平与盐生植被演替关系的结果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恢复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垦殖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新生盐碱地为例,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未利用的盐碱地对照(CK)和平均开垦年限分别为小于5 a、10~15 a、20~25 a、30~35 a、50~60 a的小麦/玉米连作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对1 m深土壤碳(有机碳、无机碳、全碳)、氮(全氮、碱解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垦殖年限下土壤碳氮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未垦殖盐碱地均表现为显著提高(p0.05);盐碱地垦殖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壤的碳储量,且随垦殖年限增加而增加;40~10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无趋势性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全碳、无机碳变化与有机碳变化表现出相似规律;垦殖30 a后土壤碳氮养分基本稳定,表层(0~40 cm)含量高于底层(40~100 cm)含量;垦殖年限主要影响0~3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机碳作为组成全碳的主要成分,极易受灌溉和地下水的影响。垦殖虽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但垦殖后碳氮比(C/N)呈降低趋势,约30 a后基本稳定,不同垦殖年限C/N平均为9.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研究区土壤碳氮养分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电导率及盐离子组成沿水盐梯度的分布规律,沿自黄河向海的方向选择了假尾拂子茅湿地、香蒲湿地、芦苇湿地、柽柳和盐地碱蓬混生湿地和盐地碱蓬湿地作为研究样地,于2014年在各类型湿地内采集0~50 cm的土壤,并测定土壤电导率和6种盐离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湿地0~50 cm土壤的电导率、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显著高于其他湿地(P0.05),镁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最高值则出现在柽柳和盐地碱蓬混生湿地。在剖面方向上,电导率和6种盐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和6种盐离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电导率和盐离子在2014年均表现出强变异特征。研究表明,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湿地土壤电导率、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土壤电导率的变化主要受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观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微观结构的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盐碱土的工程性质和对滨海盐碱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粒度分析(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压汞(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方法,对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其微观特性,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提供微观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黏粒含量表现大小依次为农田、滩地、草地,而土壤孔隙度大小依次为草地、滩地、农田;农田、草地与滩地盐碱土矿物成分中,石英、方解石和钠长石等原生矿物占绝对优势,仅含少量黏土矿物,且农田黏土矿物含量远大于草地与滩地;草地与滩地盐碱土孔隙特征类似,两者在0.1≤孔隙直径<10μm范围内小孔隙与微孔隙占有绝对优势,而农田盐碱土以孔隙直径在<2μm范围内的微孔隙与超微孔隙为主。农田盐碱土由致密片状、扁平状结构与微裂隙构成,骨架颗粒间由黏土矿物胶结;草地盐碱土由紧密镶嵌的块状颗粒和架空孔隙构成,骨架颗粒间无胶结;滩地盐碱土由紧密堆积的粒状颗粒和粒间孔隙构成,骨架颗粒间无胶结。研究成果可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微观结构的认识,为滨海盐碱地的治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了微观尺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玉米氮肥合理施用问题,在该地区田间条件下应用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结合施用不同种类氮肥,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氮肥种类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区域玉米生产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法】  于2017—2018年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计双因素试验,主处理为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 (CK)、基于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的优化施氮 (Opt)、优化下调施氮70% (Opt70%)、优化上调施氮30% (Opt130%)、农民传统施氮 (FNP);副处理为3个氮肥种类,分别为硫酸铵 (AS)、硝酸铵钙 (CAN) 和尿素 (UREA)。于玉米六叶期 (V6) 和吐丝期 (VT) 分别采集0—60和0—9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于收获期测定玉米产量、生物量、玉米植株和籽粒氮含量,计算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  【结果】  相比FNP处理,2017和2018年应用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的优化施氮处理分别降低氮肥用量41%和63%,而两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Opt处理的生物量、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及吸氮量与Opt130%以及FNP处理无显著差异,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FNP,两年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和6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1%和190%,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32和34个百分点。优化施氮水平下,2017年施用尿素和硝酸铵钙的玉米产量较施用硫酸铵提高15%和8%。Opt处理收获期土壤无机氮含量较FNP在两年分别降低29%和39%。  【结论】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应用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能够在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不明显降低籽粒产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在等氮量条件下,硝酸铵钙和尿素在节肥增产方面的效果优于硫酸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