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96篇
农学   148篇
基础科学   58篇
  101篇
综合类   831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153篇
畜牧兽医   264篇
园艺   663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浩 《花卉》2020,(5):26-27
坐标成都,冬剪日期1月21日。成都今年冬天干旱,几乎没下雨,往年冬天罕见的太阳也时不时出来转转。上次清园喷石硫合剂是1月12日,过去9天了,今天修剪完再喷一次石硫合剂,假期结束再来一次,整个冬季预防病虫害的工作就完成了。言归正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1),冬季修剪的基本材料准备齐全,锋利的修枝剪、防刺手套、绳子,修剪后清园用的石硫合剂、喷壶、量杯.  相似文献   
2.
刘琼 《花卉》2020,(8):96-97
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他们妙笔生花,笔耕不辍,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太湖石形象,古代书画不分家,浪漫的诗人们画画来描绘诗歌,或者作诗歌来描绘画面。太湖石即在诗书绘画里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更是运用广泛,聪明的人们用优美太湖石美化我们生活环境,有的设计师用太湖石制作出漂亮的盆景,有的设计师用太湖石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花园。流传了上千年的太湖石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的形成与细胞凋亡(PCD)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调控‘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含量、改善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5 a(年)生‘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Yü)为试材,通过显微观察和含量测定,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的形成规律和活性氧(ROS)的积累特性,同时用3种不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检测了果肉细胞细胞核浓缩情况、DNA的片段化现象。【结果】‘库尔勒香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花后50 d,为20.22%。随后,石细胞含量随着果实的膨大迅速下降;到花后120 d,石细胞含量降低到3.37%。石细胞的染色结果表明,花后10~20 d大部分石细胞还处于松散聚集的初始阶段,一部分石细胞团已经成型,但未达到最大体积,花后30 d石细胞开始大量聚簇,形成石细胞团,至花后50 d石细胞数量和大小趋于稳定。ROS含量变化与果实中石细胞含量变化相一致,果实发育前期积累多,后期逐渐减少。细胞凋亡检测显示,香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确实出现细胞凋亡现象。TUNEL、DAPI和Hoechst染色都表明,果实发育早期阶段(花后10~40 d)是‘库尔勒香梨’果肉细胞发生凋亡的关键时期,花后75 d开始,PCD荧光信号较弱或基本检测不到凋亡信号。【结论】‘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花后10~50 d。PCD发生时期和ROS积累时期与石细胞形成时期基本重叠。  相似文献   
4.
长期栖息于潮间带的动物能够感知当地的潮汐规律,形成潮汐记忆的能力。本研究以栖息于潮间带的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为对象,研究其通过感知潮汐来临时产生的低频声音来调节其行为与潮汐节律相协调的分子机制。通过RACE-PCR技术克隆到CaM-like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实验。结果显示,瘤背石磺CaM-like基因的cDNA全长2321 bp,包括5′非编码区(UTR)366 bp,3′非编码区(UTR)1337 bp,61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06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的多肽链的原子数量是3165,分子量约为23029.64 kD,理论等电点4.64,分子式是C_(1018)H_(1544)N_(274)O_(320)S_9。N端信号肽由29个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瘤背石磺CaM-like基因与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的CaM-like基因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这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在实验室内模拟潮汐中低频声音刺激瘤背石磺,应用qRT-PCR检测CaM-like基因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CaM-like mRNA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均有表达,但神经节部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部皮肤、腹足、肠、肝胰腺、口器和蛋白腺等组织(P0.05),推测其可能参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调节。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aM-like、CaMKII基因分别在25 Hz和50 Hz低频声波下刺激12.4 h表达量较高,初步推测其能感知25~50 Hz声波频率。这可能与栖息于潮间带中的瘤背石磺长期感知12.4 h半日潮潮汐周期节律,形成潮汐记忆有关。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瘤背石磺感知潮汐节律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探究海洋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砾石粒径及含量对石灰土表面干缩裂隙发育特征的影响,为探索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砾石粒径(2.0~5.0 mm和5.0~12.5 mm)和砾石含量(0%,10%,20%,30%,40%)条件下的石灰土表面干缩裂隙特征。[结果]①无砾石石灰土平均表面裂隙率仅为3.03%,含砾石石灰土具有更大的表面裂隙率,在大粒径(5.0~12.5 mm)高含量(40%)条件下,表面裂隙率最大,达到8.66%;②当砾石含量增加时,裂隙的形态变得细小且密集,小粒径砾石会使裂隙网络更复杂;③大粒径(5.0~12.5 mm)条件下的土壤表面裂隙率与砾石含量成正线性相关,而小粒径(2.0~5.0 mm)条件下的裂隙率与砾石含量成负线性相关;④砾石会成为裂隙发育的基点,每个砾石颗粒周围都有可能产生围绕砾石或是向外延伸的裂隙。且在砾石形态的棱角处,容易产生向外延伸的裂隙。[结论]石灰土中存在砾石会导致表面裂隙率提高,弱化土体的抗侵蚀能力,是石漠化治理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连续模拟降雨下岩溶区含砾石堆积体坡面径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砾石含量对岩溶区石灰土质堆积体坡面径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以土质坡面为对照,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递增型降雨(0.5,1.0,2.0,2.5,3.0 mm/min)条件下偏土质(砾石含量30%)和偏石质(砾石含量70%)石灰土坡面的径流特性及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随雨强增大,各坡面径流率呈稳定增长—波动的变化趋势,且土质坡面径流率整体小于2种含砾石坡面;偏土质、偏石质坡面累计产流量较土质坡面增加了0.49,0.37倍;(2)1.0~3.0 mm/min雨强下,土质坡面侵蚀速率在0.16~5.4 g/(m^2·s)范围内波动,整体呈稳定—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偏土质和偏石质坡面分别为0.16~5.4,0.06~0.74 g/(m^2·s),前者侵蚀速率变化范围大且波动剧烈,后者变化范围小且稳定;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各坡面累计侵蚀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偏土质坡面侵蚀量较土质坡面增加2.5倍,偏石质坡面较其减少了0.9倍;(3)土质、偏土质和偏石质坡面的侵蚀速率与径流率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幂函数、线性函数和线性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桂西北岩溶区弃渣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决蛇足石杉组培过程中的污染及生根问题,采集野生植株苗进行室内水培或土培,然后再取其茎尖组培,结果表明该操作可大幅减少组培苗的污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筛选诱导生长和生根效果最佳的培养基配方,结果显示以1/2MSCO培养基的效果较好,组培苗茎叶生长快、生根快;采用砂栽法对蛇足石杉的芽胞繁殖方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蛇足石杉芽胞繁殖方式便捷,效果良好,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20,(1):75-80
为了制备并固化氟苯尼考纳米结晶(FF-NC),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FF-NC,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处方,固化并考察其冻干粉的体外溶出度。结果:在处方和工艺筛选的基础上,确定最优处方。选择羟内甲纤维素(HPMC)及泊洛沙姆188(F68)为稳定剂和助稳定剂,稳定剂∶助稳定剂=5∶1,良溶剂∶不良溶剂=1∶9,药物浓度为4 mg/mL,稳定剂浓度为5 mg/mL,滴加速度为5 mL/min。制得FF-NC平均粒径为(157.7±6.3)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19±0.042,以1%PVP为冻干保护剂制得的冻干粉性质最佳,外观细腻光滑,复溶效果好,冻干前后粒度没有显著差异,冻干粉体外累积溶出度显著高于原药。反溶剂沉淀法制备FF-NC工艺简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