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32篇
  免费   1204篇
  国内免费   1998篇
林业   4693篇
农学   4003篇
基础科学   6483篇
  2268篇
综合类   28128篇
农作物   2721篇
水产渔业   5882篇
畜牧兽医   15082篇
园艺   8122篇
植物保护   1852篇
  2023年   588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904篇
  2020年   1249篇
  2019年   1034篇
  2018年   608篇
  2017年   1320篇
  2016年   1737篇
  2015年   1913篇
  2014年   3757篇
  2013年   3551篇
  2012年   4524篇
  2011年   4555篇
  2010年   4409篇
  2009年   5125篇
  2008年   5700篇
  2007年   5110篇
  2006年   4802篇
  2005年   4634篇
  2004年   2664篇
  2003年   3062篇
  2002年   2942篇
  2001年   2106篇
  2000年   1728篇
  1999年   1425篇
  1998年   1173篇
  1997年   912篇
  1996年   852篇
  1995年   837篇
  1994年   699篇
  1993年   641篇
  1992年   400篇
  1991年   597篇
  1990年   796篇
  1989年   503篇
  1988年   224篇
  1987年   160篇
  1986年   162篇
  1985年   111篇
  1984年   113篇
  1983年   92篇
  1982年   96篇
  1981年   74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57篇
  1978年   52篇
  1977年   59篇
  1975年   45篇
  1974年   66篇
  1957年   5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以武平县为例,对该地区甬优1540、甬优7850、甬优7860等水稻品种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此明确各个新水稻品种的在相同生产条件下,水稻产量、抗病能力的差异性,从而筛选值得推广的水稻新品种,为武平县水稻农作物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叶面滞尘会影响植被光谱特征,削弱植被指数对植被的响应能力,影响反演评估的准确性。为探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常见常绿绿化树种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方法  从封闭区域、半封闭区域、开放区域,采集叶片样本,并收集环境灰尘。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ASD FildSpec Handheld光谱仪测量不同滞尘量叶片的高光谱数据,选取5个特征波段,通过光谱角的方法研究了叶面滞尘量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以及滞尘量对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  结果  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植被光谱曲线特征逐渐减弱,灰尘的特征逐渐增强,但光谱曲线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叶面滞尘量 > 120 g/m2时,光谱曲线的基本表现为灰尘的光谱特征。当叶面滞尘量较少时,预测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对较高,随着滞尘量的增加,所有模拟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减小;当叶面滞尘量 > 120 g/m2时,预测模型对叶面滞尘量的模拟预测能力将更差,并且均方根误差(RMSE)随着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模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逐渐降低。光谱角对滞尘叶片350 ~ 1 770 nm波段区间的光谱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叶片光谱角检测滞尘程度不需要分区域讨论,只需与阈值做简单的比较,方法简便易行。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可为建立滞尘植被光谱反射物理模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0%腈吡螨酯悬浮剂在不同剂量下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并明确其最适用量,为其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9—2020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邵家庄村使用喷雾器将不同剂量的30%腈吡螨酯悬浮剂均匀喷洒于草莓植株各部位.结果:对草莓喷药1次,14d后30%腈吡螨酯悬浮剂有效成分含量75、100、150mg/kg对草莓上的二斑叶螨防效均达到93%以上.结论:30%腈吡螨酯悬浮剂有效成分含量75~150mg/kg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显著,可作为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黑水虻幼虫与收集、输送、分离等机械工作部件间发生碰撞时的碰撞模型,基于黑水虻幼虫生物特性,应用Hertz弹性碰撞理论推导了黑水虻幼虫碰撞过程动力学方程,结合运动学方程原理构建了黑水虻幼虫恢复系数的测定装置并进行了黑水虻幼虫恢复系数测定试验。试验针对第5龄期的黑水虻幼虫,采用L16(44×23)混合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碰撞材料、材料厚度、下落高度、碰撞角、跌落方向、含水率等因素对黑水虻幼虫恢复系数的影响,然后对碰撞材料、材料厚度、下落高度、碰撞角、跌落方向进行单因素试验,并获得了材料厚度、下落高度、碰撞角对恢复系数的影响规律与回归方程,且方程的决定系数均不小于0.9427。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黑水虻幼虫恢复系数的因素影响由大到小为:碰撞材料、下落高度、碰撞角、跌落方向、碰撞材料厚度、含水率,其中含水率对恢复系数影响不显著。单因素试验结果可得:黑水虻幼虫与Q235钢、铝合金、有机玻璃、橡胶等碰撞材料间的恢复系数依次降低,随下落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材料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恢复系数随碰撞角的增大而整体呈增大趋势,且横向跌落方向大于纵向跌落方向。该文研究结果可为黑水虻幼虫收集、输送、分离等机械相关工作部件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分析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为提高“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水果追溯条码清晰、耐久的要求,选取橘子为试验对象,对比纳秒激光和皮秒激光在其表面打印二维码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纳秒激光相比,皮秒激光在橘子表皮上打印的线条平直度佳,轮廓清晰,对表皮的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7.
牛血液检查和血清学试验是科学研究、临床检验常规项目。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因缺乏临床经验,存在难确定静脉位置、难快速准确找到采血位置两大弱点。家畜采血前的保定也是畜牧生产和临床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做到简单、迅速、安全和效果良好的采血,一直是畜牧兽医工作者所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沧玉76是河北沧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采用C1058×CB128选育而成的玉米品种,多点高产示范平均产量均在10000 kg/hm2以上。2017年的适应性研究与示范试验中,产量为11831.0 kg/h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10.33%。从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提出了沧玉76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甲砜霉素(TAP)疗效,制成便于临床使用的制剂,以TAP为主药,辅以氟尼辛葡甲胺,选择适宜的赋形剂,对处方进行筛选及优化,研制出复方TAP注射液,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药效学研究,为其在兽医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结果显示,复方TAP注射液澄明度良好,无异物,pH为7.3。复方TAP注射液分别对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的3种细菌的MIC为8、12、12 mg/L;对3种细菌的MBC分别是32、32 mg/L及不杀菌。结果表明,复方TAP注射液抗菌效果良好,符合注射液规定。  相似文献   
10.
TCD燃烧系统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改善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道依茨TCD2015柴油机上配备的导流燃烧系统(简称TCD燃烧系统,T表示涡轮增压器,Turbocharger,C表示进气中冷,Charge air cooling,D为柴油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le filter)对改善柴油机燃烧性能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采用单缸机试验对TCD燃烧系统在不同转速、负荷和过量空气系数下的燃烧和排放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TCD燃烧系统燃油消耗率和Soot排放量均低于传统ω燃烧系统,燃油消耗率最大降幅为7.01%,Soot排放量最大降幅为86.67%,且低过量空气系数(1.2~1.6)下TCD燃烧系统仍具有较好的性能。为揭示TCD燃烧系统改善油气混合促进燃烧的机理,采用AVL Fire软件建立了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TCD燃烧系统的环状凸起结构将燃油导向内外两室,从而促进了缸内燃油发展过程,燃油当量比大于4的浓混合气区域燃油质量比例相比ω燃烧系统降幅最大为9.75%,活塞下移时TCD燃烧系统内油束撞击浅盘侧壁形成撞壁射流扩大了燃油扩散面积,从而改善了缸内油气混合质量,燃油当量比小于1的均匀混合气区域燃油质量比例相比ω燃烧系统降幅最大为7.45%,因此TCD燃烧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可应用于柴油机高负荷和低过量空气系数工况综合性能提升。研究结果可为柴油机燃烧系统开发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