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筛选能有效提高长江鲟幼鱼免疫力及抗病力的中药复方,为中药在长江鲟养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7味中药按照中药配伍理论设计4种中药复方,分别是复方I(鱼腥草:金银花:大黄:茯苓:甘草︰黄芪=3:3:1:2:1:2)、复方II(板蓝根:大黄:五加皮:党参=3:3:4:3)、复方III(金银花:杏仁:贯众:大青叶:山豆根:桔梗=3:2:2:2:3:2)、复方IV(黄芪:黄柏:甘草:山楂:五味子:大黄:党参=3:3:1:2:2:2:2),以不添加中药为对照组,按0.5 g/kg的添加量进行长江鲟幼鱼饲喂试验,并于第7和第14 d采集血样测定各项血清生理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方I组和复方II组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长江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但仅部分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复方III组和复方IV组可明显提高长江鲟血清SOD、CAT、GSH-Px、POD、AKP活性及T-AOC,降低MDA和皮质醇(COR)含量,且大部分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OD活性与GSH-Px活性及T-AOC、POD活性与GSH-Px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POD活性与SOD活性、CAT活性及T-AOC呈显著正相关,SOD活性与COR含量、T-AOC与COR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GSH-Px活性与COR含量、T-AOC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适宜的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以复方III(金银花、杏仁、贯众、大青叶、山豆根、桔梗)和复方IV(黄芪、黄柏、甘草、山楂、五味子、大黄、党参)的效果最佳,可有效缓解长江鲟幼鱼机体面临的应激反应,达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重庆市四十多年来,对长江鲟鱼类的研究历程。叙述了研究工作的三个高潮,并对不同时期的参加单位、考察范围、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稚鱼生长的影响,设置初始密度为0.27(D 200)、0.46(D 350)、0.66(D 500)和0.87(D 650)kg/m2的4种养殖密度,对初始体重3.38 g和体长7.79 cm的2月龄长江鲟稚鱼进行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体重、体长、变异系数(CV)、日增重(DWG)、净增重(NY)、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对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D 200组的生长速度最快,与D 350组差异不显著,D 650组生长速度最慢;D 200组的体重、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均最大,与D 350组无显著差异,但D 350组的变异系数和饵料系数均较D 200组要小;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D)呈负相关关系:SGR=-1.171 5D+6.331 5(R2=0.484 5);变异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关系:CV=3.989 1D+13.533(R2=0.480 5)。此阶段长江鲟稚鱼最适养殖密度为D350(0.46 kg/m~2)。  相似文献   
4.
<正>问:为什么有些水生动物禁止捕捞和贩卖?答:《湖南省渔业条例》第22条规定:禁止捕捞和贩卖白鳍豚、江豚、大鲵(娃娃鱼)、白鲟、中华鲟、长江鲟等珍贵水生动物。无意捕获的应当放回原水域;受到伤害的,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饥饿与复投喂对长江鲟肝脏、肠道和肌肉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为揭示其对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尾体重相近(60.532±0.284 g)、健康、活力好的长江鲟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进行0、3、7和14 d饥饿再复投喂14 d,试验结束后检测长江鲟肝脏、肠道和肌肉的各项抗氧化指标,包括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羰基(P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GSH)活性及抗超氧阴离子(ASA)和抗羟基自由基(AHR)能力。【结果】在饥饿期间,长江鲟肝脏MDA含量、GST活性、GSH-Px活性和GR活性均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下同);肠道GR活性和GSH活性也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MDA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GST活性和GSH-Px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肌肉MDA含量和PC含量呈先显著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以饥饿14 d后最高,GR活性、GSH活性及ASA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复投喂后,长江鲟肝脏GSH-Px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GR活性的变化趋势与GSH-Px活性恰好相反;肠道PC含量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CAT活性、GST活性、GSH-Px活性和GR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其肠道抗氧化能力在饥饿7 d复投喂14 d后显著上调;肌肉MDA含量、PC含量、SOD活性和AHR能力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AT活性、GST活性和GR活性则以饥饿14 d复投喂14 d的最高。【结论】饥饿会抑制长江鲟体内抗氧化能力,随着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其体内通过调动不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形成新的氧化平衡以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复投喂后由于营养物质得到补充,促使鱼体各项生理机能得到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产生的氧化应激并形成新的氧化平衡。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长江鲟幼鱼免疫、抗氧化及抗病能力的影响。选择体重(537.68±25.47)g、体长(46.27±5.71) cm的长江鲟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鱼投喂基础饲料,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添加0.5%、1.0%、1.5%复方中草药。试验期21 d,在试验第14、21 d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取长江鲟幼鱼20尾,使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 d,1.5%试验组鱼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14 d,1.0%试验组和1.5%试验组鱼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21 d,1.5%试验组鱼血清IgG、IgM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14 d,1.5%试验组鱼血清补体C4、抗菌肽(AMP)含量及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升高(P<0.05);第21 d时,1.5%试验组鱼血清AMP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  相似文献   
7.
《淡水渔业》2021,51(4)
为了解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14.77,57.71和364.5 mg/kg的3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养殖长江鲟幼鱼8周,采集了后肠粪便,测定了后肠粪便的肠道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与OTU数量。结果显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Chao1指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64.5 mg/kg组最低,364.5 mg/kg组与14.77 mg/kg组之间差异显著,与57.71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香浓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普系α-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whole tree)值也表现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且三种指数均在364.5 mg/kg时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科水平上,梭杆菌科、肠杆菌科与梭菌科类的总和分别占前10种科的80.82%、92.89%、93.37%,表明在不同锌饲料处理水平下,上述3个菌科在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中占据优势。在属水平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梭菌属类(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总和分别占前10种属的总和百分比分别达78.32%、81.56%、89.28%,表明这4种细菌属是优势属。三个处理组的总OTU数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三个处理组的OTU数分别为1 160、790、654。上述结果表明,饲料锌含量对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OTU数量产生了影响,且饲料锌含量过高时会影响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度及OTU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幼鱼生长情况的影响,为现阶段长江鲟幼鱼的人工饲养密度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设置2.45(D20)、4.96(D40)、7.08(D60)、9.64 kg/m3(D80)等4个初始密度,分析14、28 d后长江鲟幼鱼饵料转化率(FCR)、特定生长率(SGRL和SGRW)、日增质量率(DWG)、肥满度(K)以及变异系数(CVL和CVW)等生长参数差异.D20和D40组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日增质量率均显著高于D60和D80组,而D20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D60和D80组;各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各组间变异系数却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变大.考虑到产量、收益以及种间均匀度,本阶段长江鲟幼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4.96 kg/m3.  相似文献   
9.
探究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繁殖对底质环境的偏好性,可为其仿自然人工产卵环境的营造及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以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子一代亲本为对象,在直径3.0 m、水深0.8 m的圆形池中铺设长江河道中常见的卵石、砂及人工养殖光滑底质,模拟不同的底质环境,利用发光标记和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技术,研究长江鲟亲鱼对不同底质环境的栖息偏好性和行为活跃性。结果显示,在两两对比的3种实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亲本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57.56%显著长于砂底质42.15%(P<0.05),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88.63%也显著长于卵石底质10.77%(P<0.05),砂底质中停留时间比75.50%显著长于卵石底质23.89%(P<0.05),表明长江鲟显著喜好停留在光滑底质,其次为砂底质,在卵石底质栖息时间最短,且偏好性无雌雄差异(P>0.05)和昼夜差异(P>0.05)。行为活跃性分析表明,不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的行为活跃度明显不同,在有卵石底质存在的情况下,其急速游动平均时间要显著高于砂质和光滑底质。结合人工模拟产卵环境中观测到长江鲟多次重复产卵发生在卵石底质上的现象,表明卵石底质虽然不是长江鲟最佳栖息偏好底质,但对诱发其自然繁殖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今后开展长江鲟亲本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选择和偏好评估。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建立了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中L-色氨酸的测定方法。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样品由V(甲醇)∶V(乙腈)=1∶1提取,离心后,上清液经ENVI-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利用symmetry@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以乙腈-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10∶90,体积分数)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在流速1.0 mL/min,荧光波长λ_(ex)=285 nm,λ_(em)=353 nm条件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色氨酸标准品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0.010~2.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247.27x-0.125 5(R~2=1)。L-色氨酸的检出限(LOD)为0.005μg/mL,定量限(LOQ)为0.020μg/mL。L-色氨酸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2.2%~102.1%,样品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5.6%~95.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7%。本方法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且步骤简便,经济省时,可用于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L-色氨酸的检测,为研究L-色氨酸在濒危鲟鱼中华鲟和长江鲟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奠定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