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05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林业   992篇
农学   1148篇
基础科学   265篇
  646篇
综合类   6825篇
农作物   885篇
水产渔业   439篇
畜牧兽医   2870篇
园艺   1414篇
植物保护   40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437篇
  2015年   539篇
  2014年   912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930篇
  2011年   1029篇
  2010年   946篇
  2009年   1002篇
  2008年   1068篇
  2007年   950篇
  2006年   864篇
  2005年   780篇
  2004年   595篇
  2003年   459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377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香真菌GS—1为分离自构树枯枝的一株丛赤壳Nectria cinnabarina,该菌株产生浓郁的香味,其挥发性物质对多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均有明显的熏蒸抑制作用。为明确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菌机制、挥发性物质化学组分及菌株生长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释放量的动态规律,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GS—1菌株挥发性物质对灰葡萄孢菌丝和细胞结构的影响,通过HS—SPME法萃取产香真菌GS—1挥发性物质,并通过GC—MS进行挥发性物质释放时间规律的测定和组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出现皱缩、畸形、顶端尖细等现象,同时细胞质含量减少且空腔增多。菌株GS—1挥发性物质释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先升高后略降低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在第12 d达到最大峰值。从菌株GS—1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到34个化学组分,鉴定了其中18个组分,主要组分为[3S—(3α,3aβ,5α)]—1,2,3,3a,4,5,6,7—八氢—αα,3,8—四甲基—5—薁甲醇、表荜澄茄油烯醇和α—广藿香烯,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34.22%、10.70%和5.60%。这些结果为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流苏香竹(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是云南特有珍稀竹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文章以野外调查获取的流苏香竹分布信息为主,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19个气候因子,预测其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当前流苏香竹的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德宏州、保山市和临沧市等地,除迪庆州、丽江市和昭通市外,云南其他区域均有低适生区零星分布。在未来2050s和2070s的2个时间段,基于2种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流苏香竹的高适生区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尤其是SSP5-8.5路径下,高适生区面积仅为当前的12.51%(2050s)和18.63%(2070s);中、低适生区在SSP1-2.6路径下,显著扩张(2050s)或略微扩张(2070s),在SSP5-8.5路径下,则大幅收缩。流苏香竹野外实际分布区及其潜在分布区均以斑块状为主,可能与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影响流苏香竹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最干季度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流苏香竹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根据其野外分布状况,建议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在其潜在适生区内适当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3.
《种子科技》2021,(8):41-41
凡涉及计量的地方请用法定计量单位。重量单位:公斤用kg,克用g,吨用t;长度单位:米用m,厘米用cm,毫米用mm,微米用μm;面积单位:公顷用hm2,平方米用m2,不能使用亩制;浓度单位:采用百分比浓度或mol/L;时间单位:小时用h,分钟用min,秒用s。  相似文献   
4.
5.
以葡萄品种‘黑虎香’新梢为试材,对离体快繁中的取材时间、消毒方法、培养基种类和激素用量等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黑虎香’最适启动培养基为WPM+6-BA(0.5 mg/L)+IBA(0.2 mg/L),最适增殖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2 mg/L)+KT(0.5 mg/L)。  相似文献   
6.
基于酶抑制法的自助式农药残留检测平台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金华火腿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及可溶性糖、有机酸、5''-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组间样品的差异,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提取物感官和呈味物质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感官评价发现,高压蒸煮的样品的鲜味、咸味和可接受度最高,其协同滋味的综合评分最佳;呈味物质分析发现,原液中所有呈味物质含量都最低,高压-复配酶解处理的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最高,高达132.68 mg/100 g;经过酶解处理样品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到3 733.32 mg/100 g;样品经不同处理后,5''-核苷酸含量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总含量最高的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质量分数高达1.24 mg/100 g,是原液和其他处理组样品的2.38~12.4倍;与样品原液相比,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显著增加(P<0.05),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中含量最高,总质量分数为642.44 mg/100 g。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样品的感官属性及呈味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处理方式所释放的呈味物质分布规律显著不同,高压蒸煮的样品与咸味和鲜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酶解处理的样品与酸味和甜味有较强相关性,其他组样品与感官与呈味属性相关性不强。结论:不同处理方式的金华火腿骨具有不同的风味,其风味特征与多种物质有关,该研究结果为火腿骨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提高金华火腿骨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鉴定出对松材线虫有较高杀灭活性的放线菌,并确定其毒力因子。方法以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3个敏感菌株为抑菌检测对象,从南阳师范学院校园内、白河边、宝天曼、卧龙岗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以及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抑菌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将该菌株进行杀松材线虫活性测试,并分离纯化出杀线活性物质。结果筛选出4株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C611、C612、C614、C619,其中C611菌株对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较高抑制活性。结合该菌株形态学、生理学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结果,将其初步确定为链霉菌属。将C61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7 d后,线虫死亡率高达85%,空白对照组死亡率为0,对C611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后,初步确定活性成分为呋喃它酮。使用含量为0.1%呋喃它酮纯溶液测试杀线虫活性,作用于线虫5 d后其死亡率高达96%。结论本研究筛选到的生防放线菌C611,鉴定出其活性物质为呋喃它酮,丰富了松材线虫生防菌的种类,本研究首次发现呋喃它酮对线虫有较强毒杀作用,为松材线虫生物防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松木材挥发性物质对台湾乳白蚁嗅觉行为的影响,为研发高效诱集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索氏提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提取松木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从鉴定出的物质中选择8种化合物,使用四臂嗅觉仪进行台湾乳白蚁嗅觉行为试验。【结果】采用索氏提取和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法分别从松木材中鉴定出45和27种组分。从两种方法鉴定出的化合物中选取8种化合物(α-松油醇、马鞭草烯醇、乙酸龙脑酯、雪松醇、α-蒎烯、桃金娘烯醛、乙酸松油酯和长叶烯)进行台湾乳白蚁嗅觉行为试验,双向竞争试验结果,在1.00 mg/mL质量浓度下长叶烯、雪松醇、马鞭草烯醇和桃金娘烯醛对台湾乳白蚁均具有引诱作用;乙酸龙脑酯和α-松油醇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趋避作用;α-蒎烯和乙酸松油酯对台湾乳白蚁的趋性不明显;四向竞争试验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化合物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程度不同。【结论】松木材中存在的挥发性成分长叶烯、雪松醇、马鞭草烯醇和桃金娘烯醛对台湾乳白蚁均具有引诱作用,具有开发应用于白蚁饵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大田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大田喷施硅酸钾与室内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葡萄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外源硅酸钾调控葡萄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提高葡萄抗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葡萄Inv活性被抑制,而其它指标则升高;喷施硅酸钾可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MDA含量,且当硅酸钾浓度为0.75%时对低温的损伤缓解作用最大;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Inv、SPS活性及SS净活性均随硅酸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硅酸钾浓度为0.50%时最大,其它指标均在浓度为0.75%时最大;通过葡萄叶片各抗寒指标的隶属度值与综合评价指标看出,始花期0.75%的硅酸钾处理后葡萄抗寒性最强。综合分析,喷施硅酸钾可提高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加快蔗糖转运及代谢速率,缓解活性氧累积,增强其耐寒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鉴定从桉树根际筛选到的微生物的抑草潜力和抑草成分,以桉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真菌为材料,利用生物测试验证菌株发酵液的抑草潜力,利用GC-MS对菌株发酵液抑草成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稗草根长抑制率最大为稀释50倍时,抑制率为7.55%;对稗草株高和干重抑制率最高为原液,抑制率分别为56.53%和25.46%。GC-MS鉴定共检测到86个物质,含氮化合物最多,占59.10%,其次为羧酸及酯类化合物,占19.26%。抑草物质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邻香豆酸、柠檬醛和胡椒碱在低浓度时对莴苣的根长和株高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多种化感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使得菌株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抑草作用,具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