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206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81篇
  357篇
综合类   551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5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是民勤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能有效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从防风固沙和节水的视角研究了民勤绿洲发展红枣经济林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农田相比,红枣经济林在0~1 m高度范围内能平均降低风速41%,减少71%的土壤风蚀量,防风固沙效益显著;②与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相比,枣树滴灌平均节水56.66%,节水效益显著;③发展红枣经济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枣农经济收入,使民勤绿洲生态和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为给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北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科学基础,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以及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开展了三大自然区域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和推荐施钾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区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第1~4级指标依次为≥342mg/kg、89~342mg/kg、24~89mg/kg和<24mg/kg,黄土高原区第1~6级指标依次为≥171mg/kg、96~171mg/kg、54~96mg/kg、30~54mg/kg、17~30mg/kg和<17mg/kg,西北荒漠绿洲区第1~4级指标依次为≥303mg/kg、140~303mg/kg、65~140mg/kg和<65mg/kg;当目标产量9~27t/hm2、钾肥利用率50%时,第1~6级土壤的推荐施钾量分别为0、54~162kg/hm2、108~324kg/hm2、162~486kg/hm2、216~648kg/hm2和270~810kg/hm2。  相似文献   
3.
4.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不同年限新垦农田(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荒漠自然土壤为对照,测定0―40cm土层有机质、养分、盐碱等土壤性状,探讨了新垦农田土壤肥力和盐碱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延长,0―20,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增加,但后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0―40cm土层,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随时间延长的变化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垦50年时分别增加88.8%,213.4%,37.5%;有效磷含量在开垦前30年呈线性增加而后又降低,开垦50年时比开垦前增加1201.2%。荒漠自然土壤(0年)是以Na+和Cl-为主的轻度盐渍化土壤,开垦为农田后总盐分含量显著下降,且不同年限间差异不明显,在0―40cm土层平均为0.8g/kg,离子累积转变为以Na+和HCO3-为主。土壤pH在开垦30年(pH为8.85)时比开垦前增加13.4%,之后又显著下降,pH变化与CO32-和K+累积呈显著正相关。新垦农田小麦产量平均为4.79 t/hm^2,与土壤有机质、养分、盐分含量和pH均不相关,但与Na+、Cl-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随开垦时间延长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和盐渍化程度已得到明显改善,但0―40cm土层Na+和Cl-含量却是影响新垦绿洲小麦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因此,培肥农田土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Na+和Cl-含量,并防止其再次升高是实现绿洲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关键天然固沙植物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不同生境的沙拐枣种群扩张特征进行调查,旨在更全面地认识其种群扩张特征和对干旱高温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沙丘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扩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和过渡带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迎风坡和背风坡以无性繁殖为主;而随着流动沙丘固定,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数量和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不同生境中沙拐枣种群密度与年龄均呈显著负相关,种群以幼龄苗为主,种群最大年龄出现在丘间低地,为36龄。(3)流动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主要为2年生,多年生根状茎长度较短;而固定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年龄结构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1986—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绿洲时空变化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可视化方法对文献数量变化、期刊分布、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绿洲时空变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及快速发展阶段,且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等期刊;研究热点集中在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研究作者和机构相对较少,作者之间、机构之间整体的合作交流较少,且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较少;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局地尺度及流域尺度,于田绿洲、民勤绿洲、额济纳绿洲、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黑河流域绿洲、石羊河流域绿洲等为热点研究区域,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时间尺度集中在10~19 a间。  相似文献   
7.
绿洲1号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多年引进培育,既可作为水土保持植物,又可作为食药用菌栽培基质的多年生草种,属于芦竹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庆阳,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引进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资源是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最好途径。西峰局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种苗繁育基地福州引进节芽和带根苗,2016年-2019年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南小河沟进行种植试验,经过4年的试验研究,证明绿洲1号在甘肃庆阳不仅能安全越冬,而且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产草量高,其根系发达,覆盖度高,保持水土效果好,适应性广,栽培技术简单。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绿洲区为代表,利用境内8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逐日气温实测数据,主要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典型绿洲生态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积温区域分布不均,差异较大;≥10℃积温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为主的增加趋势;近60年≥10℃积温、终日和持续日数分别在2004、1974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10℃积温存在准26年强振荡周期,在1961—1970年、1971—1999年以及21世纪以来大致呈现了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过程;≥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短周期振荡在各时段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趋势外推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数学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结合生态足迹的概念,提出了一种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新的趋势外推分析方法;并以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足迹进行了趋势外推分析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趋势外推分析方法在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但模型本身的不足使其在实际数据存在短期剧烈波动时,拟合的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研究提出的包含随机影响的趋势外推分析方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原有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不足,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较高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