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46篇
  免费   2131篇
  国内免费   1591篇
林业   1898篇
农学   2393篇
基础科学   733篇
  4815篇
综合类   17962篇
农作物   1902篇
水产渔业   1180篇
畜牧兽医   8958篇
园艺   1852篇
植物保护   1175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1092篇
  2022年   1188篇
  2021年   1181篇
  2020年   1162篇
  2019年   1227篇
  2018年   642篇
  2017年   1044篇
  2016年   1152篇
  2015年   1275篇
  2014年   1973篇
  2013年   1963篇
  2012年   2608篇
  2011年   2695篇
  2010年   2448篇
  2009年   2432篇
  2008年   2589篇
  2007年   2213篇
  2006年   2027篇
  2005年   1680篇
  2004年   1260篇
  2003年   1033篇
  2002年   899篇
  2001年   850篇
  2000年   808篇
  1999年   665篇
  1998年   584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580篇
  1995年   541篇
  1994年   548篇
  1993年   407篇
  1992年   309篇
  1991年   325篇
  1990年   346篇
  1989年   232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5年   6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黑胫病是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广泛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通过获取突变体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本文优化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油菜黑胫病菌L. biglobosa菌株Lb731的因素,评估转化子质量,并筛选相关突变体。结果明确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菌株Lb731的最佳因素:潮霉素B浓度为50 μg/mL,转化受体(分生孢子)培养时间为15 d (20℃),浓度为2 × 107~8孢子/mL,农杆菌-受体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72 h。在最适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达到80个转化子/百万分生孢子。T-DNA插入基因组的频率为100%,单拷贝插入频率为72.7%,转化子抗潮霉素性状能稳定遗传。从213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11个菌丝生长减缓突变体,7个色素产生缺陷突变体和14个分生孢子产生缺陷突变体,并从这些突变体中鉴定出7个致病力丧失突变体。采用hiTAIL-PCR技术,从3个突变体中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高付威 《种子世界》2021,(12):0096-0098
为了进一步明确微生物菌剂对于夏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选择以先玉 335 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利用随机区域试验方法,于 2018~2020 年连续三年接种固氮类芽孢杆菌菌剂 1—18、芽孢杆菌菌剂 L—56 以及 1—15 和 L—56 的复合菌剂。试验结果表明,2018 年,接种菌剂 1—18 的增产率为 16.05%,高于接种 L—56 的增长率 7.10%,接种复合菌剂的最高增产率为 18.50%;2019 年,接种菌剂 L—56 的增产率为 12.18%,高于接种 1—18 的增长率 5.04%,接种复合菌剂的最高增产率为 14.52%;2020 年,接种菌剂 L—56 的增产率为 9.10%,高于接种 1—18 的增长率 6.52%,接种复合菌剂的最高增产率为11.74%。由此可见,不同微生物菌剂在不同年份中的影响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且接种 1—18 菌剂和 L—56 菌剂都能够提高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同时复合菌剂的影响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4种微生物药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适于应急防控的微生物药剂。结果表明,80亿孢子·mL-1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7.2×104亿g·hm-2和400亿孢子·g-1球孢白僵菌18×104亿g·hm-2对稻飞虱有较好防效;30亿PIB·mL-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25×104亿g·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较为合理且高效的石漠化植被修复的治理模式,为今后选择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组合提供参考依据.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设置样地,选择3种治理模式:模式一为针叶林(马尾松、柏木),模式二为阔叶林(壳斗类,杂灌),模式三为灌木林(荚蒾、杂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模式二治理下的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模式,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罗尔斯通氏菌菌属(H16)、Gaiell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子囊菌门(Ascomycoat)、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其优势菌属,且与土壤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石漠化治理效果表现为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所以模式二的石漠化治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维护畜禽机体肠道健康、菌群平衡以及营养生理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益生菌制剂能够替代部分抗生素,为实现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减抗"目标,开辟了一条优质、安全、绿色的道路;另一方面,益生菌制剂能够调控肠道生理结构和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进而缓解畜禽养殖中的"亚健康"状况。本文围绕益生菌制剂的种类与作用,益生菌制剂对畜禽肠道免疫、应激、疾病的调控机制,益生菌制剂的发展前景进行阐述,为开发更多益生菌制剂的产品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近年来,微生物及其相关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选育并开发了大批用于环境治理的微生物菌株及相关菌剂,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基于微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蓬勃发展,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微生物技术及相关应用等进行了简要综述,重点阐述了污水的微生物处理、微生物降解土壤污染物、有机废弃物的堆肥等几个方面的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7.
南方酸化红壤钾素淋溶对施石灰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石灰施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对酸化红壤钾素的影响,依托始于1990年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化肥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半量秸秆还田(NPKS)及其增加常量石灰(NPL、NPKL、NPKSL)6个处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设置0 L、0.5 L、1 L和1.5 L石灰施用量,监测田间和淋溶后0 ~ 50 cm土层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pH及淋溶液中钾离子(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石灰4年后,与NPKS、NPK、NP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相应土层的缓效钾含量;NPKSL和NPL处理分别增加了0 ~ 40 cm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6 % ~ 36.39 %和27.26 %。2)石灰施用量相同,各处理土壤累积K+淋溶量由大到小依次为NPKS处理、NPK处理和NP处理。施用石灰减少了NPKS和NPK处理淋溶液中累积K+含量,降幅为18.10 % ~ 57.70 %,且K+淋溶率也下降。3)施石灰提高了表层土壤pH;土壤中钾素盈余情况下,石灰当季施用量每增加1 000 kg·hm-2,K+淋溶损失率降低11.7%;施用石灰和施肥是显著影响平均淋溶K+量和K+累积淋溶量的主效应。可见,施用石灰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均能提高表层土壤pH;减少速效钾在剖面的运移,增加剖面下层缓效钾的含量;土壤淋溶K+量、累积K+淋溶量和K+淋溶率均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用石灰而降低。合理的石灰用量能够有效降低酸化红壤K+淋溶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基于对重庆涪陵的实践分析,探讨通过做好政策保障以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方法/过程】以涪陵区2004-2018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涪陵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农民减贫;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挣得能力。要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这就要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提高乡村自治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动力;完善社会扶贫协作联动机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尺度的合理确定是景观格局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研究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计算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2017年安徽省宿松县的景观分布图为数据源,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分析了各个景观指数在20~5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并选取适宜的粒度范围;通过拟合函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结合景观面积损失精度评价模型确定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适宜空间粒度值。  结果  景观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粒度效应性,其中大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预测性强,但景观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Simpson多样性、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空间粒度响应不敏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曲线可分为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无变化、复杂变化4种类型;景观指数的拐点主要集中在70和200 m;在景观水平下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曲线拟合后的函数主要为幂函数,且拟合程度高。  结论  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适宜粒度为100~110 m,最佳粒度为100 m。图3表1参27  相似文献   
10.
137Cs-γ辐射剂量0~750 Gy对5个品种大麦种子进行了辐照处理,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加,不同类型的大麦品种发芽情况出现显著差异,总体呈现随着辐照剂量增加,发芽率下降的趋势。皮大麦品种浙皮9号、浙皮12号、花30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在350 Gy左右,裸大麦品种米麦105、米麦146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在250~350 Gy。辐照剂量对大麦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类型之间差异显著,且裸大麦比普通大麦品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