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58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48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92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3月龄体重[(20.68±4.26) kg]相近的健康雄性梅花鹿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Ⅰ组(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精氨酸的基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4.55%),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0.26%(Ⅱ组)、0.46%(Ⅲ组)和0.66%(Ⅳ组)精氨酸的试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2.28%)。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35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初重、末重、体高、体长、胸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Ⅲ组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Ⅳ组(P0.01)。对照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Ⅱ、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NDF、A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Ⅱ、Ⅳ组(P 0.01)。对照组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Ⅱ、Ⅲ、Ⅳ组(P 0.01);Ⅲ组的EE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显著高于Ⅱ组(P0.05)。3)Ⅲ组精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1),显著高于Ⅳ组(P0.05):Ⅱ组的精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组的苏氨酸(Thr)、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组氨酸(His)、丝氨酸(Ser)、谷氨酸(Glu)、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半胱氨酸(Cys)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Ⅳ组(P0.01)。Ⅲ组的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酪氨酸(Tyr)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极显著高于Ⅱ、Ⅳ组(P0.01)。由此可见,适当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并优化精氨酸水平,可在保证仔鹿生长性能的同时,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本试验条件下,低蛋白质饲粮中适宜精氨酸水平为0.46%。  相似文献   
2.
<正>梅花鹿是中国拥有的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国的野生梅花鹿曾有6个亚种,现尚存3个亚种,且种群数量很少,分布的区域不仅范围小而且呈孤岛状,种群间难以沟通交流成为该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人工养殖的梅花鹿数量可观,但品种无序杂交和种质资源保留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1野生梅花鹿历史状况梅花鹿为偶蹄目鹿科真鹿亚科鹿属动物,是东亚特产,仅见于亚洲东部及其邻近岛屿。中国的梅花鹿是由化石种——新竹亚种演化而来。早在更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硒添加量对生茸期梅花鹿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0头体况相近、5岁的健康生茸期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Ⅰ组,作为对照组)、0.3(Ⅱ组)、1.2(Ⅲ组)和4.8 mg/kg硒(Ⅳ组)的饲粮,硒来源为酵母硒(硒含量为2 000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Ⅲ组茸重和茸尺指标数值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Ⅳ组硒体沉积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2)Ⅱ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Ⅲ组(P0.01);Ⅱ组干物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1);Ⅱ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0.05);Ⅱ组硒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Ⅲ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Ⅳ组磷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饲粮硒添加量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Ⅳ组血清胆固醇(CHO)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Ⅳ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血清LDH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饲粮硒添加量对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葡萄糖(GLU)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Ⅳ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Ⅲ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各组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含量以及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G)无显著差异(P0.05)。5)Ⅱ组和Ⅲ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Ⅰ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Ⅳ组(P0.05)。饲粮硒添加量对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随着硒添加量的升高,血清AST活性有升高趋势。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得出,在以酵母硒为硒源时,饲粮中硒添加量为0.3 mg/kg时可不同程度提高生茸期梅花鹿对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钙、磷和硒的表观消化率,因此推荐生茸期梅花鹿饲粮适宜的硒添加量为0.3 mg/kg。  相似文献   
4.
笔者介绍了怀胎梅花鹿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临产预兆及正常顺产时的分娩情况,阐释了判定可疑性难产母鹿的主要常见征兆,提出了母鹿难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49-1552
以梅花鹿茸角为研究对象,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鹿茸软骨细胞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表达的影响。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分别添加IGF-1重组蛋白、IGF-1受体抑制剂(PQ401)和IGF-1重组蛋白,同时构建IGF-1过表达载体并合成siRNA,转染鹿茸软骨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去分化标志分子ColⅠ表达的变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添加IGF-1重组蛋白后,随着时间的增加,ColⅠmRNA在鹿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量逐渐下降,添加PQ401后,IGF-1抑制ColⅠmRNA表达的作用减弱;转染IGF-1过表达载体后,ColⅠmRNA在鹿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转染IGF-1siRNA后其表达量则显著升高。结果表明,IGF-1可能在鹿茸软骨细胞去分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3种东北梅花鹿的COⅡ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3种东北梅花鹿COⅡ基因片段长度均为740bp,A+T含量都大于G+C含量。3个品种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673~0.717),就单个品种而言,敖东梅花鹿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一、养鹿业现状 目前,我国人工驯养的鹿类动物主要有梅花鹿(东北梅花鹿)、马鹿(东北马鹿、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国内经过多年的人工驯养和选育已经培育出了鹿茸生产性能高、品质好的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敖东梅花鹿、四平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东丰梅花鹿、  相似文献   
8.
大陆“新概意”农业试引台湾红标土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红羽土鸡原产于中国台湾.占台湾土鸡市场的50%以上。从1996年开始,台湾红标土鸡有限公司与法国SASSO(萨索)育种公司合作,将台湾红羽土鸡纯化选育,建立四元配套系。选育中成功净化了鸡白痢、禽淋巴白血病等传染性疾病,并导入了隐性矮小基因,使父母代母鸡饲料摄取量降低20%。该配套系同时兼具土鸡的高品质肉质和与快大肉鸡几乎相近的生产速度。t2010年,南京新概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法国引进该配套系的祖代种鸡(进口名称为萨索种鸡),并与台湾红标土鸡有限公司、法国萨索育种公司协商后,将该品种在大陆市场命名为“台湾红标土鸡”。  相似文献   
9.
梅花鹿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母鹿(1)母鹿2岁以上性成熟,2岁半到3岁配种较好。选择耳大、生长快、质量好的作种鹿。母鹿每年8~10月发情。发情时,兴奋不安,眼角流粘液,气味异常,  相似文献   
10.
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有机磷农药严重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有机磷农药高效广谱降解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通过有机磷农药驯化培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18S rDNA序列分析等试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外界因素初始pH、培养温度、氧化乐果初始浓度等对降解菌的生长量和降解能力的影响。通过驯化分离筛选等过程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到2株可以在高浓度氧化乐果环境下生长的真菌J4和J6,它们经生理生化和18 S rDNA序列测定初步鉴定均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研究发现,J4和J6菌株在氧化乐果初始浓度1000 mg/L,pH值分别为6.5和6.0,温度分别为30℃和28℃,摇床转速160 r/min条件下,培养5天后降解菌可达到最佳生长量和降解能力,降解率可分别达77.83%和70.81%,耐受氧化乐果的最大浓度均为5000 mg/L,其生长量和降解能力具有正比例相关性变化趋势;并进一步研究发现,曲霉J4和J6还具有广谱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