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头鹤、丹顶鹤、蓑羽鹤隶属于鸟纲、鹤形目、鹤科。其中白头鹤与丹顶鹤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蓑羽鹤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为了扩大种群数量,提高野生动物的繁殖率,以便能更好的建立完善的种群体系。2020年长春市动植物公园采购了Brinsea品牌的孵化器两台,决定以人工孵化的方式,更加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湿地丧失与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种间竞争对越冬水鸟的生境利用产生重要影响。越冬期集群水鸟的资源利用和分割已经成为水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在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头鹤(Grus monacha)及与其在同一区域越冬的豆雁(Anser fabali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雁群的生境利用和资源分割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定路线寻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觅食白头鹤与雁群在不同时期各种生境中出现的数量,记录生境特征,计算生境利用率、空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研究资源分割。结果表明,随着越冬时间的推移,白头鹤种群与雁类集团对各种生境的利用程度和空间生态位宽度随之发生相应变化。3个越冬阶段白头鹤与雁群对草滩生境的利用率均较高,白头鹤对草滩生境利用率分别是0.454,0.435,0.959,雁群对草滩生境利用率分别是0.627,0.491,0.616,说明草滩生境是二者重叠最大的越冬资源。白头鹤与雁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均在越冬中期最高,分别是1.099和1.133,表明中期可获得的生境最多。二者间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在越冬后期最大为0.914,中期次之0.906,前期重叠值则最小,为0.854。白头鹤和雁群生态位的动态变化体现水鸟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水鸟之间通过调整生态位宽度来缓解种间竞争,从而达到共存。  相似文献   
3.
白头鹤是长江中下游的大型越冬水鸟,安徽升金湖是其在国内主要的越冬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生境退化,越冬种群的数量在萎缩,种群的越冬生态研究十分必要。2007年10月~2008年4月,我们在升金湖对白头鹤的主要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并对集群情况进行了观察。升金湖白头鹤觅食地主要分布于湖区外围的稻田,夜栖于上湖核心区内。整个越冬期,白头鹤大部分以5只以上的群类型觅食,以家庭集群活动仅占越冬集群数的29.14%。随着越冬期的变化,集群大小发生改变:越冬前期,越冬鹤以家族群活动频率最高,占集群的35.64%,30~49只集群频率最低,仅为6.38%;越冬中期,家庭集群及5~9只集群频率相对于越冬前期减少,10只以上集群频率增加;越冬后期,以≥50只以上集群频率最高,占28.77%。此外,我们还观察到1对成年鹤占有一定面积的稻田并积极保护,表现领域行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野生白头鹤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野生白头鹤种群濒危现状,我们搜集近15 a关于白头鹤的科学研究文献与报道,并将其按种群数量与分布和野外生态学进行归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白头鹤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分布调查与越冬生态的研究方面:此外还涉及到食性研究及迁徙等报道;关于白头鹤繁殖生态的生物学信息比较匮乏,尤其是繁殖期巢址生境的选择未见报道,有待于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头鹤在林甸迁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在林甸地区迁徙停歇的白头鹤,观察记录了92年春季迁徙经过此地的日见最高数量为243只,秋季日见最高数量为88只。研究发现:白头鹤于4月20日迁来,每天清晨4:00-5:00从夜栖地飞到取食地采食:8:30-8:50离开取食地飞到停地休息,下午16:00-16:30又返回取食地进食,19:30左右离取食地回到夜栖地。有部分白头鹤停留几日又继续向北迁飞,余部于5月中旬陆续向北迁徙。停留时间近  相似文献   
6.
在巍巍小兴安岭南麓,潺潺汤旺河的上游,有一片广袤的森林湿地,四周群峦起伏,林海苍茫,春来山花似火,盛夏河水如蓝,金秋五彩缤纷,隆冬银装素裹。在春夏美丽的季节,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白头鹤翱翔在蓝天之上,徜徉于湿地之间,繁衍生息,这里就是白头鹤的栖息繁殖地——黑龙江新青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新青国家湿地公园于2008年11月经国家批准设立。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中国白头鹤之乡"伊春市新青区境内,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自2007~2010年,人工饲养繁育白头鹤9只,在这4年里,深入的研究了白头鹤的生活习性。并对白头鹤卵的孵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为白头鹤卵孵化前中期适宜温度为37.4~37.7℃,最适宜温度为37.6℃.湿度为48%~53%。晾卵时间根据天气情况及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条件而定,一般为3~8min;孵化后期温度为36.5—37℃,湿度为60%~62%,晾卵时间为5~15min;在孵化期间对白头鹤卵采取不同的孵化方式,包括人工孵化、义亲代孵、亲鹤自然孵化、人工孵化与自然孵化结合等孵化方式,通过对比发现,以上几种孵化方式都比较成功。同时本文通过对白头鹤人工育雏总结了白头鹤育雏方式、方法、以及饲料对白头鹤雏鸟体重的影响,为今后白头鹤在迁地保护中人工饲养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白头鹤警戒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1月至2月和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通过集群大小与警戒个体比例,说明鸟类越冬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同时研究了鹤类对人类不同干扰类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白头鹤集群大小对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集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随集群增大而减小.当鹤群数量超过90只时,警戒个体的比例降到最低((x-)=17.8%),此后保持恒定.白头鹤在农田生境中的警戒观望距离为(408.8±43.3)m,在滩涂生境中为(378.6±32.5)m.白头鹤对人类和机动车(船)的观望距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人类活动敏感,而对机动车(或船)的警惕性次之.在人类二次干扰条件下,白头鹤的观望距离(F=11.797,P=0.003)、躁动距离(F=44.058,P<0.001)和逃逸距离(F=130.035,P<0.001)均显著增加,其中逃逸距离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珍珠鸡肝脏和白头鹤盲肠的两种吸虫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制成装片,观察结构,显微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珍珠鸡肝脏内吸虫为东方次睾吸虫,白头鹤盲肠内虫体为卷棘口吸虫。这两种寄生虫均为国内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流域白头鹤繁殖栖息地选择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头鹤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物种。目前仅知道白头鹤繁殖于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但对其繁殖栖息地的具体研究尚不完善。为了掌握这一物种在东北亚地区的繁殖栖息地的分布及特征,更好地对该物种及其栖息地实施保护,2011—2013年在小兴安岭对白头鹤繁殖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除新近采集的数据,还通过调查收取了过去近10年(2001—2010年)的白头鹤繁殖数据。本研究采用Salford Predictive Modeler、R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繁殖数据建立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预测,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预测的白头鹤繁殖区绘图,得到直观的繁殖分布预测图。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下,影响白头鹤繁殖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有3个,分别是海拔、坡度和坡向。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结论:中等海拔(300~500m)、朝向东北且平缓(坡度小于2.4°)的泰加林区域是白头鹤最为适宜的繁殖区。由此结论以及研究区域内的GIS数据分析表明:在本研究区域内,白头鹤最适宜繁殖区(分布概率高于0.8)面积为6832km2,只占研究区面积的0.18%,估计能容纳2000~3000对白头鹤繁殖。绘图显示:只有少量的最适宜繁殖区(仅784km2)在保护区范围内,并且在白头鹤的繁殖分布地中存在大量的农田和水利设施。保护区面积的不足和严重的人为干扰是白头鹤在繁殖区内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