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7篇
  12篇
综合类   46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湖南省何家水库河道疏浚及污水回灌对取水口水质影响的计算与分析,为何家水库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液压清淤机在河道疏浚、农田基本建设应用中,液压系统常会出现故障,影响机械使用效率,必须及时检查排除。1.油压不足或无油压(1)检查液压泵,若无油液输出,可能原因为液压泵严重磨损或损坏,泵轴折断,滤网堵塞及油液黏度过大导致吸油管阻力增加,进油管路进空气等,应予修复或更换。(2)若液压泵有油液输出,则检查各回油管,看有无  相似文献   
3.
应用物元理论,以河道质量评判为例讨论了物元集合的建立、等级关联度的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河道质量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并将河道质量综合评判物元模型与GIS技术先进的图形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以原始数据为基础,对东台市头灶镇主要河道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GIS可视化技术将评判结果直观地显示给用户。评价结果显示主要河道的总体评价级别多为3级,占河道总数的60%,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也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河道疏浚规划管理部门可依据此评价结果,作为河道疏浚规划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于泉州市北高干渠渠道运行30多年,淤积较为严重,作为泉州市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无法全断面停水进行清淤施工。根据泉州市山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北高干渠桩号0+225~6+258渠段)的规划,分析了渠道淤积现状、成因,提出清淤疏浚工程措施,供类似情况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湖上层污泥为流动污泥、是污染西湖水质的元凶。用传统的挖泥船挖、难子清除。作者建议采用干湖清淤,疏浚西湖。并提出西湖污泥可作为一种有机肥资源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疏浚工程泥浆泥水分离技术与设备,70年代国际上已产业化,我国70年代才开始研究,本文叙述了它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疏浚工程泥水分离技术与设备的概况及存在问题,并指出将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声音     
长江货运量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但还有很大潜力。要更加注重发挥水运成本低、能耗少的竞争优势,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标准,推广标准化船型,增强长江运能。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杭州西湖干湖疏浚及污泥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上层污泥为流动污泥,是污染西湖水质的元凶。用传统的挖泥船挖,难予清除,作者建议采用干湖清淤,疏浚西湖,并提出西湖污泥可作为一种有机肥资源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种植沉水植物和疏浚底泥对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五里湖沉积物进行不同疏浚深度(30 cm和60 cm)沉水植物恢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种植水草的疏浚沉积物来说,疏浚并不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氮磷水平有恢复增加的可能;种植菹草的疏浚沉积物,除在开始阶段氮磷水平有所增加外,随时间的延长,对上覆水中的氮磷有很好的控制。所以将底泥疏浚与沉水植物的恢复相结合起来,在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方面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综述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等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生物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且难以达标。从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来看,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做好污染底泥处理的同时,关键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