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丽苹 《农业考古》2012,(6):316-319
陶渊明,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大诗人。近代学者王国维更是将他与屈原、杜甫、苏轼,并称为"四大天才诗人",并深情作论:"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推崇赞誉之情,无以复加。王国维之所以称许陶渊明,不仅是因为诗人突出的文学成就,更  相似文献   
2.
天才说作为王国维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明显的折中特点 ,它既受西方文论的深刻影响 ,又带有我国古代文论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 :既强调天才、天赋才能的重要作用 ,又强调必须“济之以学问 ,帅之以德性”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虽然没有对遭遇其他语言冲击的汉字与汉语发表过多的看法,但他鲜明主张积极采用日译汉词中的“新学语”以输入新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大量翻译采用双音节或三音节结构的日译汉词,由此构成汉语的“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从语言构造内部突破了中国原有的语句结构,从而为述学文体的解放准备了语言造型。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文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中国文学的独立,寻求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是期望发挥文学的美育功能,改变民众精神空虚、缺乏审美能力的现实状况。为实现这两个目标,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的美育观。他的美育观体现了求真向美的文学宗旨和价值追求,德国古典哲学是它的思想来源之一,这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而日本学者及相关日译西学著作同样对王国维美育观的建构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哲学解释学层面上,理清日本学者及日译西学对王国维美育观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对王国维美育观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凡成大事者,必经历人生的三大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西安新天地开创秸秆饲料产业化道路而言,同样也经历了从最初面对困境时的苦  相似文献   
6.
茶馆情结     
在我看来,“孵”茶馆比“泡”茶馆更形象化。在吴方言中.“孵”字含有像母鸡孵蛋般老耽在一地耐心地下着功夫的意思。这一“孵”字按大学者王国维的话叫“境界金卅”。如今有“孵”早茶:前几年我常去福州路“杏花楼”吃早茶,认识一位老先生.他家就在附近,我每次去总跟他聊天。后来,“杏花楼”点心“升级”,一些老茶客自“老半斋”等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易志文 《农业考古》2012,(1):257-258,262
名物,早期的狭义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的命名等领域。从词义学的观点来看,名物讲的是一些专名的词义。理据,意为理由和根据。语音理据,就是从语音上去寻找事物的得名之由。关于名物,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名物皆有来源。王国维在《〈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中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资》2012,(3):21
<正>本报讯日前,开磷集团公司2万吨/年无水氢氟酸联产1万吨/年沉淀白炭黑项目开工仪式在息烽磷煤化工基地举行。开磷集团公司领导屈庆麟、吴兴荣,煤化工首席专家丁友清、综合型首席专家王国维,贵州省息烽县委书记张定超等领导参加仪式。开工仪式上,董事长、党委书  相似文献   
9.
郑毅 《农业考古》2012,(2):209-211
诗僧苏曼殊(1884—1918年),本名苏戬,字子谷,近代著名文学家。他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等文字,著译较多。诗僧苏曼殊自三岁时就才情初露诗文过目成诵,五岁无师自通画狮子惟妙惟肖且隐居闭门写诗;所以,章太炎称"艮古未见稀世之才!"更有人说他:与清末民初几十年里相继出现的文化巨人章太炎、王国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现代教育理论来诠释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目的,王国维提出使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关于教育内容,王国维提出德、智、美、体四育并重;关于高等教育.王国维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分科教育.择优录取新生,学术自由,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