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2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1663篇
农学   331篇
基础科学   52篇
  266篇
综合类   2363篇
农作物   106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04篇
园艺   1199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滴管模式下次生盐碱化土壤的土壤改良剂,在常年滴灌、次生盐碱化严重的地块,选用5种不同土壤改良剂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其对次生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次生盐碱化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养分,对糯玉米株高的影响表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对糯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表现出“前强、中弱、后平”的趋势,而且能够提高糯玉米的产量、产值、净增产及产量构成,但对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糯玉米茎周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土壤改良剂适宜性综合判定结果为:滴施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糯玉米产量方面较基施型土壤改良剂效果显著,滴施型聚马来酸类的盐碱土改良剂最适宜当地次生盐碱化土壤,其次为黄腐植酸类的盐碱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朱畇昊  张梦佳  彭淑萍  董诚明 《核农学报》2021,35(11):2528-2534
为探索不同浓度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与地黄毛状根共培养不同时间后,对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制备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溶液,加入已培养23 d的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使含诱导子的多糖浓度分别为0(对照)、10、30、50和100 mg·L-1,共培养0、3、5、8、11 d后,分别测定地黄毛状根的鲜重、干重、总环烯醚萜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加入诱导子溶液的试验组毛状根的鲜重、干重、总环烯醚萜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比对照组高。且通过变异系数权重法分析综合得分,得出最适宜诱导条件为诱导子浓度50 mg·L-1,共培养11 d。由此推测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在一定诱导浓度和培养天数下能够促进地黄毛状根的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促进地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从转录水平上解析穿心莲体内主要进行的生物进程及其分子机制,选取生长60天的福建漳州生产用穿心莲苗为材料,利用超长单分子测序技术测得其根、茎和倒三叶的全长转录组初始序列信息。对初始序列进行筛选、去冗余、校正、功能注释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穿心莲基因的功能主要富集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及抗生素合成途径。bHLH、bZIP、MYB和WRKY等直接参与次生代谢的转录因子含量位居前10。穿心莲内酯前体合成途径基因出现可变剪切,主要为内含子保留。其中,有1个基因产生了6个可变启动子式的内含子保留mRNA亚型。总之,次生代谢是穿心莲的主要生物活性进程,相关功能基因可通过结合丰富的转录因子和进行高频的可变剪切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核桃自然凋落叶腐解对植烟土壤环境的影响,明确核桃凋落叶对植烟土壤的化感作用,为核桃—烤烟复合种植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以种植烤烟K326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核桃凋落叶添加量处理(CK:0 g/盆、T1:30 g/盆、T2:60 g/盆、T3:90 g/盆、T4:120 g/盆),测定不同处理及移栽时期下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核桃凋落叶不同添加量及不同腐解时间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随着核桃凋落叶添加量的增加,整个移栽期的平均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持续升高,且均在T4处理达峰值(21.19和7.64 mg/kg);而T3处理的速效钾(198.88 mg/kg)和有机质含量(13.73 g/kg)最高;速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则持续降低;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强,而在试验中后期(移栽后90和120 d)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整体均以T3处理最优(0.352 NH3-N mg/g和8.40 mL/g);土壤细菌群落占比最大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水栖菌属(Enhydrobacter)的相对丰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分别以T2处理(53.51%)、T1处理(0.0220、0.0182、0.0120和0.0038)、T3处理(2300和2300)最高,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持续升高。随着核桃凋落叶腐解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pH整体均持续下降,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持续升高;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90 g/盆的核桃凋落叶添加量可形成较优的植烟土壤环境;核桃凋落叶腐解会导致土壤主要环境因子产生显著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与核桃的强化感效应潜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滇红玫瑰(ZY)与墨红玫瑰(DH)两种云南主要的食用花卉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比较两种玫瑰花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花瓣中共检测到82种代谢产物,包括5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7.07%)、16种生物碱(19.51%)、7种酚胺(8.54%)、4种吲哚类生物碱(4.88%),其中滇红玫瑰中谷胱甘肽含量是墨红玫瑰的26.35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而L-天冬酰胺和S-(5'-腺苷)-L-高半胱氨酸却是墨红玫瑰中特有的物质,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与墨红玫瑰相比,滇红玫瑰15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下调,表明墨红玫瑰较滇红玫瑰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功能,而滇红玫瑰高表达成分使其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葡萄假尾孢大褐斑病,又称葡萄大褐斑病,是葡萄褐斑病(分大、小褐斑病)中的一种,仅危害叶片,且以危害下部叶片为主(图1)。在我国各葡萄产地多有发生,以多雨潮湿的沿海和江南各省发病较多,干旱地区或少雨年份发病较轻,管理不好或疏忽管理的葡萄园多雨年份后期可大量发病,若不及时防治,严重时可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树势,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7.
Cassiicolin毒素蛋白是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对分离自海南省5个市县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进行了鉴定,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多主棒孢。利用Cassiicolin毒素不同亚型编码基因特异性引物和菌饼活体接种法分别鉴定了分离菌株的毒素蛋白类型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的35个菌株都含有Cas5基因,未发现含其他类型的毒素基因,表明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为含Cas5毒素蛋白优势群体;所有菌株对橡胶树品种‘RRIM600’都能够致病,但是在不同抗性品种上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小陇山林区天目琼花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育苗技术和苗期管理及在小陇山林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华西雨屏区亚热带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凋落叶功能性状特征,探讨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以四川盆地西缘都江堰灵岩山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8种树种凋落叶,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3个植物功能型,比较分析碳(C)、氮(N)、磷(P)、木质素和纤维素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功能型树种间的变异。【结果】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树种凋落叶N含量显著低于针叶树种,C∶N比显著高于针叶树种;常绿阔叶树种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不同功能型树种间凋落叶C含量、C∶P和N∶P比无显著差异;落叶阔叶树种木质素含量显著低于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树种凋落叶纤维素:N比显著高于针叶树种;而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N比在不同功能型树种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四川盆地西缘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之间凋落叶功能性状差异显著,这可能影响区域森林群落养分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 ~ 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著(P <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