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4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林业   527篇
农学   901篇
基础科学   292篇
  198篇
综合类   4127篇
农作物   659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2252篇
园艺   1137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620篇
  2011年   617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70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593篇
  2006年   527篇
  2005年   697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9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8篇
  1953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广泛蔓延,给商品肉鸡群和蛋鸡群带来了新的威胁。本研究对一个疑似发生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地方品种雪山草鸡群进行了RT-PCR检测,并对分离的3株毒株进行了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属于A2dB1基因型;这3个毒株的VP2高变区编码蛋白上含有IBDV变异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也具有IBDV新型变异株的独特氨基酸。结果提示,我国地方品种鸡群中也有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现有的部分商品化IBDV疫苗已不能有效预防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株高和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性状。探究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规律,为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谷子优质品种豫谷18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黄软谷和红酒谷杂交,构建2个分别包含2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YYRIL和YRRIL)。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YRIL和YRRIL群体在2个环境下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码数、穗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5个性状在所有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小于1,近似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的典型遗传特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长、穗下节间长在所有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码数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模型分析显示YYRIL和YRRIL群体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PG-AI和PG-A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15%和91.27%。2个群体穗码数的最适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为70.07%—71.58%。穗下节间长在2个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4MG-CEA和3MG-CEA,均为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穗下节间长在YY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9%,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0.34,具有负向效应;穗下节间长在YR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5.78%,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1.17,具有正向效应。穗长在YY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ED-A,即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56%,多基因遗传率为50.56%。控制穗长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1、1.68,多基因加性效应较小,为-0.0017;穗长在YR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AE-A,即2对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长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6.40%,多基因遗传率为46.91%。控制穗长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3,具有正向效应,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6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47,表现为较低的负向遗传效应。穗粒重在YY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D-A;符合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09%,多基因遗传率为12.08%;控制穗粒重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58、5.82,以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81。穗粒重在YR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3MG-PEA,即3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穗粒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10%,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68、-2.68和2.66,前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且均为负向效应。【结论】谷子株高、穗码数的最适遗传模型相似,均服从多基因遗传,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偏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栽培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穗长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穗粒重在2个群体均服从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可能存在主效QTL。  相似文献   
3.
在施分蘖肥时,通过配施不同用量的多效唑,研究了多效唑对杂交水稻C两优817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随分蘖肥一起撒施后,C两优817株高降低,分蘖和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伸长节间缩短;随着多效唑用量的增加,缩短的伸长节间数增多,株高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当多效唑用量达到2 250 g/hm2时,大风后未倒伏,产量最高,且变异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及其互作模式对黄淮流域机械化直播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状、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与相关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高于30 cm行距处理。油菜的抗倒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倒伏指数小于30 cm处理。因此,在黄淮流域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最适宜的种植行距为40 cm、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体外培养难度大,其滴度一般通过颜色变化单位(colour change unit,CCU)来反映,但该方法检测值跨度较大,无法进行精准定量。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Mhp的免疫原性,对Mhp HN0613株的总蛋白进行检测,发现同等CCU滴度水平的不同Mhp样品总蛋白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Mhp HN0613株的CCU滴度水平、总蛋白含量和动物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相同CCU滴度水平条件下,Mhp HN0613株的总蛋白含量与其免疫原性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为了验证以总蛋白含量作为辅助CCU滴度评价Mhp免疫原性方法的可行性,对Mhp HN0613株进行静置培养;48 h后其CCU滴度水平为5×109 CCU/mL,且总蛋白含量达到最高,为0.030 mg/mL,高于同等CCU滴度水平、培养42 h样品的总蛋白含量;根据Mhp HN0613株的总蛋白含量与其免疫原性的相关性,表明培养48 h样品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培养48 h的Mhp HN0613株样品具有更好的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检测结果,证明Mhp总蛋白检测法可作为一种辅助CCU滴度评价Mhp免疫原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以玉米不同行距配置为基础,研究乳熟期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情况,分析不同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群体消光系数达到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宽窄行行距70-30 cm和宽窄行行距80-30 cm配置下玉米群体对光能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且有效提高玉米群体产量,增产分别达到8.06%和22.82%。  相似文献   
7.
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75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比,研究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行距配比为30 cm×90 cm时,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最高。大口期开始,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叶面积指数(LAI)最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40 cm×80 cm最高。各行距配比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弯曲性能随着节位的下降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大到小为 40 cm×80 cm>50 cm×70 cm>30 cm×90 cm>60 cm×60 cm>20 cm×100 cm。穗长、穗粗、千粒重和穗粒数各处理间均有不同变化,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产量最高,比等行距60 cm×60 cm增产7.96%。由此可见,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大丰30’的光合性能和茎秆强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倒伏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茄子黄萎病是危害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块发病株率10%~15%,严重田块发病株率50%~70%,导致产量大幅降低,甚至绝收。现就茄子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发生条件、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介绍如下。1症状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半边黄、黑心病,该病在苗期发病很少,多在结果后表现症状,叶片是症状最直观的表现部位,发病初期近叶柄的叶缘部叶脉间褪绿,晴天高温时萎蔫,夜间或天气转阴时恢复,随着病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山宁17的不同密度、行距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密度对山宁17产量有明显影响,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行距30cm40cm50cm;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规律,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密度为:1.4万株/667m~21.6万株/667m~20.8万株/667m~21.2万株/667m~21.0万株/667m~2;大豆新品种山宁17在行距较小时应适当降低密度,行距较大时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0.
以13P2-6(S1)、川农32(S2)、川麦42(S3)三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不同的行距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苗一致的情况下,三个小麦品种在行距为20cm(H3)时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