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859篇
农学   121篇
基础科学   194篇
  138篇
综合类   1427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1012篇
植物保护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是否可以将行距比例和种植密度集成于同一作物生产系统中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以玉米"五谷568"为研究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设7∶3(L_1,宽行56 cm∶窄行24 cm),6∶4 (L_2,宽行48 cm∶窄行32 cm),5∶5(L_3,等行距40 cm) 3个行距比例水平,82 500株/hm~2(D_1)、90 000株/hm~2(D_2)、97 500株/hm~2(D_3)、105 000株/hm~2(D_4)、112 500株/hm~2(D_5) 5个种植密度,探讨不同行距比例及密度处理对玉米的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1行距比例可有效降低玉米耗水量,但会增加棵间蒸发,对E/ET影响不显著,其中2017年L_1较L_3能有效降低耗水量11.9%,2018年无显著差异;此外与传统行距比例相比,L_1行距比例具有增产优势,玉米增产5.2%~10.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5%~8.7%。密度间比较,D_3密度较传统密度D_1能有效降低耗水量、棵间蒸发量以及E/ET,对玉米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其中D_3密度较传统密度D_1耗水量降低13.3%,2018年差异不显著;棵间蒸发量减小7.1%~7.2%;E/ET减小6.8%~19.2%;玉米增产7.5%~1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9%~46.2%。2年L_1D_3较传统处理L_3D_1耗水量降低12.8%~30.6%;棵间蒸发量降低8.5%~10.4%;E/ET降低7.3%~7.5%;玉米产量增加7.7%~25.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0%~41.2%。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7∶3(L_1,宽行56 cm∶窄行24 cm)行距比例结合97 500株/hm~2(D_3)种植密度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3.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枣树生产在不断地进行着技术革新,其中对生产影响较大的革新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播种种核到播种种仁的转变我国枣树育苗,长期以来传统的方法是播种酸枣核繁殖砧木苗。由于酸枣核种壳坚硬,育苗前种子要进行沙藏处理,沙藏前要用清水将种子泡软,沙藏时间较长;种子质量,特别是种仁饱满程度难以判定,直接影响出苗率。近年来种仁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化了种子处理工序。一般用种仁播种时,在播种前二三  相似文献   
4.
针对枣树开花多坐果少(自然坐果率仅1%)的现状,设计了一款枣树环割机械。由于环割刀具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切割效率,因此采用商业软件ANSYS对环割刀具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并基于有限元法求解环割刀片动力学方程,得到环割刀片前4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分析了刀具应力、应变和振型,结果表明:环割刀具边缘齿处承受较大应力,产生较大的应变及振动位移,容易出现发生疲劳损坏。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割机刀具设计、制造和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及工程应用方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枣树盆景的制作1.1盆器和土壤的选择枣树盆景盆器以圆形为主,可选择陶盆、瓦盆、木箱或者瓷盆,盆底有排水孔,前三种透气性好,为最佳选择,瓷盆透气性较差,但更为美观,盆的大小要根据枣树的大小选择,一般内径要大于25 cm,盆高25 cm左右,后期根据枣树的生长情况换盆。土壤要求质地疏松、肥沃,通透性好,一般采用园土,腐殖土和沙土按2:1:1的比例混合,筛掉其中的大颗粒,杀菌晾晒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施氮量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Zea mays)干物质积累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豫青贮23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70、140、210和280 kg·hm~(-2),分别用N_0、N_(70)、N_(140)、N_(210)和N_(280)表示)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总体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N_(210)处理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达到最大,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22.0和23.2 t·hm~(-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青贮玉米叶片干物质比例逐渐降低,茎秆干物质比例先增加后降低,穗干物质比例逐渐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贮玉米耗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_(210)处理下青贮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45.7和65.0 kg·(hm~2·mm)~(-1)。因此,综合干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效率,在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的推荐施氮量为210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宁夏中部干旱带幼龄期压砂地枸杞灌水效率,保障枸杞产量和品质,进行了3水平灌水定额(300、225 m~3·hm~(-2)和150 m~3·hm~(-2))的田间对比试验,采用综合指标增量最优方法对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枸杞5月上旬萌芽期耗水以土壤蒸发为主,日耗水量0.6~1.2 mm,6月中旬进入夏果花期耗水量增大,日耗水量2.5~3.7 mm,7月中旬枸杞夏果期耗水量继续增大,达2.4~4.3 mm,7月下旬日耗水量最大,为3.2~4.7 mm,8月中旬耗水量下降,日耗水量3.0~4.2 mm。灌水定额对枸杞产量影响显著(P0.05),灌水定额300 m~3·hm~(-2)时产量最高,为1 402.65 kg·hm~(-2);灌水定额225 m~3·hm~(-2)时枸杞多糖、β-胡萝卜素和黄酮较高,含量分别为4.56%、0.15%和0.41%;灌水定额150 m~3·hm~(-2)时枸杞甜菜碱含量较高,为0.77%。进一步通过综合指标增量最优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时得到综合指标增量最大,为-5.4%,总耗水量为450 mm。枸杞夏果花期进入需水关键期,阶段耗水量达70 mm以上,进入6月中旬枸杞需水量增大,旬耗水量达29 mm以上。可见,幼龄期压砂地枸杞产量及品质指标均达到最优的耗水量较难获得,但是在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时可以获得产量和品质多指标耦合的最优耗水量,据此进行灌溉制度优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幼龄期压砂地枸杞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8.
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阿克苏地区成龄枣树的气孔导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以期为红枣精准灌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以阿克苏地区进行地表滴灌的6年生红枣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日尺度及灌水周期内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气孔导度变化曲线。[300,450 m~3/hm~2]灌溉水量区间内,枣树气孔导度在单日尺度内对风向最为敏感;在一个灌水周期内,影响气孔导度最主要的气象因子是太阳辐射。不同时间尺度气孔导度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及方向具有差异性,在日尺度条件下气孔导度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受土壤含水率控制,灌溉周期尺度上,不同土壤含水率决定了气象因子对枣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物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大枣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水果,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在近些年的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这使得枣树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较多的一种经济作物,为广大农业生产者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在进行枣树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技术要点,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枣树生产的发展,苗木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其培育方法也在改进。过去在生产上多采用根蘖繁殖,近些年来随着育苗技术的逐步提高和枣树生产的发展需要,生产上多采用繁殖系数较大的嫁接繁殖,砧木以实生酸枣为主,其次是一些适应性较强的小枣根蘖苗。但是,很少有人对实生酸枣作砧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