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10篇
水产渔业   474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藻源对血艳红慈鲷(Copadichromis trimaculatus)体色以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饲料,分别为不添加藻粉的基础组和添加藻粉的盐藻组、裂壶藻组及小球藻组,添加水平均为1%。将平均体重为(9.39±0.55) g的180尾血艳红慈鲷,随机分为4组,每组3次重复,每次重复设置15尾鱼,进行为期45 d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盐藻组皮肤和鳍条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裂壶藻组对血艳红慈鲷体表a*的增加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盐藻组可显著提高血艳红慈鲷肝脏中的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ACP)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P0.05),而各组试验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空白组含量较高。盐藻组和裂壶藻组对血艳红慈鲷体色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盐藻组可提高其肝脏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及其影响程度和生长规律特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0尾4月龄斑石鲷的体质量(Y)和全长、尾鳍长、头长、尾长、吻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长、躯干长等10个形态学指标(X1~X1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龄斑石鲷各形态性状指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357~0.943,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和尾柄高是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体长通径系数最大(0.518),尾柄高通径系数最小(0.124);所选性状与体质量的R2=0.930,大于0.850,表明自变量的主成分已经找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检验,建立了体长(X9)、体高(X7)和尾柄高(X8)对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3.614X9+3.983X7+6.025X8-32.817;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6.019%,累计贡献率为76.025%,反映了全长、体长、体质量、体高方面的信息,主要指向不同部位的发育状况。综合分析结果,建议将体长作为4月龄斑石鲷选育的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3.
4.
合理选取标志放流鱼的规格是成功监测放流鱼类动态及评估增殖效果的关键步骤。本研究以黄鳍棘鲷为对象,通过2个实验评价标志鱼的适宜规格。实验1对比了4种体长的黄鳍棘鲷(平均体长5、7、11和14 cm)作T型标志后其生长、存活和标志保留情况,并利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标志鱼存活率和标志保留率的规格特异性;实验2模拟了不同混合比例下2种体长黄鳍棘鲷标志鱼与不标志鱼的捕捞情况,并利用重抽样方法对捕捞结果作计算机重抽样,分析2种鱼能否充分混合以及标志鱼的规格、比例对捕捞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7、11和14 cm标志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标志鱼的存活率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5 cm标志组的鱼在标志后7 d内全部死亡,7、11和14 cm标志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7.5%、92.5%和100.0%)。标志鱼的存活率与初始体长的逻辑斯蒂回归关系式为P=exp(0.099X-6.900)/[1+exp(0.099X-6.900)];(3)各组的标志保留率较高(7、11和14 cm标志组的标志保留率分别为97.5%、100.0%和100.0%),但与体长无明显关系;(4)模拟捕捞结果与计算机重抽样结果无显著差异,二者均不受鱼体规格的影响,但受标志鱼比例的影响极显著,标志鱼比例越高,其捕获率也越高。综上,建议今后采用T型标志方法开展增殖放流品种(如黄鳍棘鲷)的相关研究时,应综合考虑成本和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以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标志鱼规格,若需标志鱼的存活率高于50.0%,则体长至少为7 cm,高于75.0%则体长至少为8 cm,高于95.0%则体长至少为10 cm。此外,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尽可能增加放流鱼类中标志鱼的比例以提高增殖效果评估的代表性,而具体适宜的比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物以稀贵,野生斑石鲷稀缺,价格高昂,不无道理,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下称"明波水产")成功繁育斑石鲷苗这一消息确实让人振奋,但兴奋之后,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养殖斑石鲷是否有难度?市场接受度是否有困难?人工养殖后的斑石鲷还能是"贵族"吗?"养殖不难,用配合饲料、海水鱼或是鲆鲽类的饲料喂养即可,如果有人担忧会因养殖量过大而导致市价下滑,我可以说,这完全不用担心。”明波水产总经理李波给了本刊记者一颗安心丸。显然、明波水产在繁育成功后已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做好了相关的试验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初在广东省饶平县对2006年5月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成熟亲鱼进行激素诱导,研究和观察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结果显示,在南海区全人工养殖的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亲鱼的最小型为全长245 mm、体质量610 g,最大个体为全长300 mm、体质量1450 g;产卵季节为4月10日~7月15日,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升温产卵型鱼类,产卵温度为20.0~28.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0.7~27.6℃;雌、雄亲鱼发育同步,个体大小和成熟年龄差别不大;雌鱼属于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超过3个月;24尾初次性成熟雌性亲鱼的总产卵量为3180.0×104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1.5×104粒;其产卵量和受精卵质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密切,受精卵的浮卵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相对衡定时,浮卵率相对稳定并维持在80%~95%的较高水平;受精卵平均卵径为(0.860±0.023)mm,油球径为(0.191±0.009)mm。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健康程度和抗生素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 Hi Seq PE250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健康、亚健康、典型黑身病和口服氟苯尼考条件下的斑石鲷肠道、养殖水体和颗粒饵料中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高于肠道和颗粒饵料。不同健康程度及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中细菌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为主,且对应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占样品全部OTU的比例均达到85%以上。黑身病的发生可影响斑石鲷肠道中丰度最高的前20种优势细菌种类的排名次序,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且随着弧菌属丰度的增加,斑石鲷的黑身病症状也逐渐加重。饵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投喂斑石鲷能使患病鱼肠道弧菌属的丰度从60.33%下降到1.29%,较大程度改变了肠道的菌群结构,并证实氟苯尼考有效防治黑身病。其次,养殖水体和颗粒饵料对斑石鲷肠道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且养殖水体的影响高于颗粒饵料。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其研究结果为今后斑石鲷的健康养殖、疾病防控及其微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作为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长久以来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渔业生产和种群结构有较大影响。文章根据2014年~2015年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生物量和个体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综合分析该鱼种资源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北部湾中国管辖海域内,四季的出现率均在86%以上。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最高值在夏季(平均值分别为7.3 kg·h~(-1)和240.83尾·h~(-1)),而冬季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76 kg·h~(-1)和21.94尾·h~(-1))。从空间分布看,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湾20°N以北海域,而低值区则处于海南岛西部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实施的资源养护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二长棘犁齿鲷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体长200 mm或体质量80 g以上的群体比重总体偏低,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问题仍较为严峻,需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增大最小网目和开捕体长),以降低捕捞强度,改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9.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成鱼长30厘米,胸、腹、臀鳍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巴西鲷为杂食偏植物食性,对水质要求不高,耐低氧,水体pH值要求6~7.5,临界温度上限39℃,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湛江沿海涉海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悬浮物质对附近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研究了底泥液相及不同浓度底泥悬浮物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8d的试验时间里,底泥水相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均无致死效应。底泥悬浮物浓度≤160mg/L时,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底泥悬浮物浓度≥2560 mg/L时,川纹笛鲷死亡率达75%,尖吻鲈死亡率达70%。通过概率单位法计算得出川纹笛鲷的8d半致死浓度为716.14 mg/L,尖吻鲈的8d半致死浓度为1105.096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