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42篇
农学   143篇
基础科学   450篇
  239篇
综合类   1488篇
农作物   10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1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雷 《种子科技》2021,(1):9-10
玉米是甘肃省临洮县第二大粮食作物,适应范围比较广,特别是在临洮县玉井、洮阳、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红旗、峡口、上营等半干旱地区乡镇种植面积比较大,年平均种植面积在2万hm2以上;而通常情况下水分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大,在这些半干旱地区,合适的施肥配比能够增强旱作玉米的抗旱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氮磷钾配比进行研究发现,当尿素410 kg/hm2、磷酸二铵209 kg/hm2、钾肥为180 kg/hm2时,对玉米的生长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产量达到11895.4 kg/hm2,适合在这类典型的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苏南地区地理、气候特点,以及苏南圩区规模化旱作经济作物基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苏南圩区规模化旱作经济作物基地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苏南圩区规模化旱作经济作物基地排水系统的构建对策,以期为规模化旱作经济作物基地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作农田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氮组分的影响。基于黄土高原8年冬小麦覆盖定位试验,试验设置生育期秸秆覆盖(SM)、生育期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3个处理。采用干筛法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全氮(STN)、微生物量氮(MBN)和潜在可矿化氮(PNM)含量。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2种覆盖处理均未在各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有显著变化,但SM处理相较于PM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的1.00~0.25 mm粒径团聚体STN含量(12.88%,P0.05)。(2)与CK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中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分别提高18.67%,24.05%,20.08%(P0.05),且各粒径团聚体PNM含量分别提高35.13%,30.03%,42.88%(P0.05);SM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2.00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提高23.02%(P0.05),分别提高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28.59%,31.31%,32.48%(P0.05)。(3)PM处理较CK处理提高0—10 cm土层中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32.34%,P0.05)。(4)微团聚体(0.25 mm)氮组分含量均高于大团聚(0.25 mm)氮组分含量,但大团聚体氮组分贡献率为81.88%~87.66%。可见,SM处理可提高土壤表层大团聚体氮组分的贡献率,使更多的氮素储存在大团聚体中,而PM处理对团聚体氮素贡献率的影响作用较小。总体而言,与CK和PM处理相比,SM处理可提高总土壤氮组分含量,提高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氮组分含量,使更多的氮储存在大团聚体中,促进土壤氮素周转。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不施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A)、单施微生物菌肥(B)和单施保水剂(C)4个处理,分析燕麦全生育期内0—10,10—20,20—4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时空动态变化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苗期含量最高;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过氧化氢酶、土壤蔗糖酶峰值在孕穗期,土壤脲酶则在抽穗期。(2)除CK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其中配施(A)对0—10,10—20 cm影响均显著(p0.05),单施(B、C)仅对10—20 cm土层影响显著(p0.05)。(3)10—20 cm土层,配施(A)与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均显著(p0.05),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82%~40.28%、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8.44%~68.66%、过氧化氢酶活性13.32%~60.16%、蔗糖酶活性10.45%~39.14%、脲酶活性12.40%~55.62%。(4)配施(A)能同时显著(p0.05)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8.40%~20.12%和10.80%~25.09%。因此,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具有较好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效果,提高旱作燕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氮肥配施生物质炭或小麦秸秆对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进行4年不同氮素水平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以3种施氮用量(不施氮肥、50 kg(N)·hm-2氮肥、100 kg(N)·hm-2氮肥)配施2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S、生物质炭B)及无有机物料 (C)共组成9个处理,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N2O通量进行全年内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处理N2O年平均通量大小排序SN100>CN100>SN50>CN50>BN100>SNO>BN50>CN0>BN0,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相较N0处理(CN0、SN0、BN0)的年平均排放通量,N50(CN50、SN50、BN50)和N100(CN100、SN100、B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6.92%和10.03%。相较CN0、CN50和CN100,与其相同氮素水平配施生物质炭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0.49%、3.15%和4.67%;配施秸秆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6.37%、3.44%和2.73%。单施氮肥或小麦秸秆配施氮肥均增加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减少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主效应分析表明,氮素、秸秆均对提升N2O排放通量发挥显著效应,而生物质炭具有降低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N2O通量的增大作用远大于土壤含水量对N2O通量的减小作用。秸秆或生物质炭与氮素无交互效应,N2O排放通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促进了N2O排放而生物质炭抑制了N2O排放。因此,添加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固氮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碳排放和土壤固碳,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常用25个菜豆品种为试材,在旱作模式下对各菜豆品种的产量、植株形态和生理性状进行了比较及相关性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山西省旱作条件的优良高产菜豆品种。结果表明,极早皇后、红玉架豆和早鲜嫩的产量较高,分别为51 119.75、57 398.35、57 081.05 kg/hm~2;不同植株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茎粗、叶片数、地上鲜质量及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极早皇后、红玉架豆和早鲜嫩可作为旱作主栽品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一、合理选择品种(一)根据品种的审定区域进行选择选用已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河南省旱作麦作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各自的审定区域,在审定区域内种植,小麦适应性较强、抗性较好,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在审定区域外种植,小麦适应性较差、抗性较低,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10.
郭爱萍 《种子世界》2021,(11):0027-0029
玉米是陕西省非常重要的粮食产物,玉米高产、优质生产对于陕西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提升玉米经济效益,陕西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和生态条件采用了旱作覆膜栽培技术,为玉米单产的有效增长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陕西旱作区玉米产量的因素,其次介绍了旱作覆膜栽培技术对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最后详细分析了玉米覆膜栽培技术提升玉米产量的措施要点,为玉米的生产和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