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45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18篇
  43篇
综合类   589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伏岭舞犭回是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文对伏岭舞犭回的传统流变、社会转型期变迁及面临的文化传承困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其民间自然流传方式已经面临传承危机,主要体现在村落内文化认同感减弱、文化传承出现危机、以及组织力量的缺乏3个方面,因此要实现舞犭回的长盛不衰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文化主体的发展方向作出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2.
3.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文化领域。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模式。当代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基于此,本文在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我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通发展模式进行论述分析,并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来提出发展路径,通过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大环境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4.
流动的水资源是自然的恩赐,不可移动的堨塘等水利设施是徽州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的堨在丰乐河两岸引水穿行,开凿出细密的水渠网,满足了徽州人生产生活的需求,造福于当地百姓;随着水的流动,也促进了地域社会人际网的形成和发展。西溪南堨塘等物质性的水利设施,和相应而生的水利组织、管理制度、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复合式的水利文化遗产系统。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地区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民俗节庆面临原真性和商业化的两难局面,并且原真性与游客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关系也尚未明确。本研究以那达慕为例,构建民俗节庆原真性、游客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关系模型,考察原真性对游客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探讨原真性和商业化的互动策略。研究表明:民俗节庆原真性包括客观原真性、建构原真性与存在原真性三类,它们都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仪式、风俗、生活用具、旅游纪念品是客观原真性的具体表现;服装、舞蹈、比赛等是建构原真性的表现;而参与性节目是存在原真性的表现。这三类原真性是提升游客体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以恩施州为例,介绍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知识、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特色村寨与名镇名村等,从传统知识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升角度,分析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智力精准扶贫策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科杰  成勤 《农学学报》2018,8(9):52-57
为了研究城市化建设对区域雷电的影响,揭示自然环境的改变对雷电活动规律产生的变化,为不同区域雷电防护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湖北省5个城市样本2007—2016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所选样本城市城区和非城区云地闪密度以及日频、月频、季节变化、雷电流强度。结果表明:城区云地闪密度小于非城区云地闪密度,城市效应减小了城区雷电发概率;云地闪日频次分布城区波动幅度比非城区大,分时城区雷电流平均跨度值明显大于非城区,城区受到局地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年各月正闪频次占比城区均大于非城区,雷电高发的月份城区云地闪强度均大于非城区。整体来看,城市效应使城区的云地闪密度降低,强度增加,且呈现出雷电流幅值跨度大等不稳定性,相对于非城区更容易出现极端雷暴事件。  相似文献   
8.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遗产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耕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土。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遗产核心区一个客栈经营者的访谈,分析乡村旅游给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碰撞和冲突,并从遗产整体保护与有序开发、梯田旅游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升级等角度讨论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饮食是农业文化遗产地重要的旅游资源,饮食旅游偏好影响着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引导和培养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对遗产地传统饮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实证调查分析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和传统饮食偏好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8.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3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因子,分别为传统饮食认知因子、传统饮食环境责任态度因子、传统饮食环境责任行为因子;同时根据提取出的3项游客传统饮食偏好因子,将游客分为传统饮食口味追逐型、传统饮食参与体验型、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型, 3种类型所占比重分别为38.05%、35.63%和26.31%。其中传统口味追逐型游客关注饮食的口味、种类、环境等食用体验,传统饮食参与体验型游客更多地关注饮食的制作过程以及部分饮食文化内涵,而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型游客更加关注当地文化、生态保护和对本地食材的应用以及传统饮食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且三者中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型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最强,传统口味追逐型游客最弱。最后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因子和传统饮食偏好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因子与游客传统饮食旅游偏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考虑不同类型游客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饮食偏好,有选择有重点地适应游客的需求,避免为吸引大众游客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破坏与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荔枝的原产地,是荔枝产业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丰富、最优质的荔枝品种。同时荔枝历史上有"百果之王"等美称,是中国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果品之一。荔枝文化遗产极具中国特色且拥有全球影响力,对其保护与发展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为案例,采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荔枝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及保护进行了探讨。遗产地荔枝栽培历史悠久,‘挂绿’驰名中外,种质与古树资源丰富,拥有完备的生产技术体系,荔枝文化资源厚重多元。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是一个生态、经济与文化价值俱佳,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生产和文化系统,但当前面临着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冲击、古荔树保护力度不够、遗产价值认知不足等威胁。提出以下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建议:选择山枝与水枝的代表性区域,建设田园空间博物馆;实施古荔树保护工程,强化古树的管理与护养;加大荔枝文化普及力度,提升民众文化自觉能力;以荔枝产业园、特色小镇、果场为重点,推动荔枝产业升级发展。荔枝相关遗产地应联合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推动中国荔枝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宣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